
進貢晉見。《史記·大宛列傳》:“及 宛 西小國……皆隨 漢 使獻見天子。”《漢書·地理志下》:“﹝ 黃支國 ﹞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 武帝 以來皆獻見。”《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是時四夷大小君長争遣使入獻見。”
“獻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進貢晉見(曆史文獻中的常見用法)
指古代附屬國或外邦使者帶着貢品朝見君主。例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西域小國“隨漢使獻見天子”,《漢書》提到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這一含義強調外交禮儀中的“進獻”與“觐見”雙重行為。
提出見解(較少見的引申義)
由“獻”(恭敬地提出)和“見”(見解)組合而來,指向尊長或上級陳述意見。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出現,更多是字面拆分後的現代釋義。
單字拆解
“獻”本義為恭敬地進獻(如貢獻、獻禮),也引申為表達(如獻計);“見”在此語境中意為“觐見”或“呈現見解”。
使用場景
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外交、朝貢場景,例如唐代《資治通鑒》記載四夷君長“争遣使入獻見”。現代語境中若使用,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獻見》是一個動詞短語,用于表示向某人或某團體展示或呈現某物。在這種情況下,獻指向别人展示一樣珍貴或重要的東西,見意呈現或展示給他們。這種行為通常是出于敬意、莊重或禮貌的原因。
《獻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犬(狗)和見(視覺、見到)。根據這兩個部首,獻見的總筆畫為12畫。
獻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華夏文明。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注重禮節和尊敬他人。當有人想要向重要人物或團體展示某物時,他們會用獻見來描述這一行為。
獻見的繁體字為「獻見」。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多次演變,因此獻見在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獻見這個詞,沒有确鑿的古代寫法記錄。
1. 我想獻見我的新創意給公司的高層領導。
2. 他獻見了自己收集的珍貴文物給博物館。
1. 獻禮:向他人呈獻或贈送禮物的行為。
2. 獻上:向他人呈獻或奉上某物。
獻見的近義詞包括:呈獻、展示、奉獻、介紹等。
獻見的反義詞可以是:退避、回避等,這意味着有人選擇回避向他人展示某物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