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多雨後的大水。 晉 張協 《雜詩》之十:“洪潦浩方割,人懷昬墊情。”《明史·吳桂芳傳》:“ 桂芳 以 淮 揚 洪潦奔流,惟 雲梯關 一徑入海,緻海湧橫沙,河流汎溢,而 興 、 鹽 、 高 、 寳 諸州縣所在受災,請益開 草彎 及老 黃河 故道以廣入海之路。”
洪潦(hóng lào)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洪”與“潦”二字組成,專指因暴雨或持續降雨引發的大規模積水或洪水災害。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述其含義與用法:
《說文解字·水部》載:“洪,洚水也。”指巨大的水流,如“洪水”“山洪”,強調水勢浩大、洶湧的特征。
《爾雅·釋天》釋:“雨水謂之潦。”本義為雨水積聚形成的澇災,後引申為地面積水成災的現象。
“洪潦”屬同義複合詞,常見于古籍及現代水文術語,核心含義為:
因暴雨或河流泛濫導緻的嚴重水災,特指大面積淹沒土地、損毀農田與建築的災害性積水。
例如:
- 《宋史·河渠志》:“連月大雨,洪潦害稼。”(指洪水淹沒莊稼)
- 現代用例:“台風過境後,城市陷入洪潦。”(形容城市内澇)
“河水盛溢,泛浸兖、豫……漂沒田廬,洪潦為患。”
(描述黃河泛濫引發的洪災)
“江南地卑,每遇霖雨,辄成洪潦。”
(指出地理環境與洪澇的關聯)
在氣象與水利領域,“洪潦”常與“内澇”“漬害”并用,強調地表積水難以排退的自然災害(《中國水利百科全書》)。
“洪澇”為現代規範用詞,而“洪潦”屬古語殘留,多見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二者含義基本相通。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洪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óng liáo,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指洪水,特指多雨季節或暴雨後形成的大規模積水。例如《明史·吳桂芳傳》中描述淮揚地區“洪潦奔流”,導緻河道泛濫成災。
兩字組合後,強調因持續降雨引發的嚴重水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雜詩》《明史》等文獻原文。
阿保之勞邊績抃掌标録畢竟薜荔筆套庇衛屮茅酬醋楚岡挫秣電教獨威風塵之言孚甲鬼谷杭綢椷書宏放華敏回岡會務建丑匠郢角崩矯伐接火羁鞿眷伫拘拏袀袯勞思逸淫了首連空糲餐離悰力殚財竭臨刑蠓蟲命嘯凝澀牛衣抛置漂賬撲朔祁哀竊鈇寝壞沈覆時憲書時陽孫卿子危豁無想銷膏曉知諧調吸華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