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低。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鵾鵬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洿隆殊途,亦飛之極。”
(2).指世事的盛衰或政治的興替。《魏書·食貨志》:“是以三典所同,隨世洿隆;貳監之行,從時損益。”《晉書·禮志中》:“世有險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時異,誠有由然,非忽禮也。” 清 魏源 《<皇朝經世文編>叙》:“人積人之謂治,治相嬗成今古,有洿隆、有敝更之謂器與道。”
“洿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字面意義
由“洿”(wū)和“隆”(lóng)組成:
引申義
常比喻世事的盛衰或政治的興替,如《晉書·禮志》中“道有洿隆”即指時代變遷對禮制的影響。
“洿隆”兼具具象(空間高低)與抽象(曆史變遷)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更多用例或深入分析,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洿隆(hù l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水流奔湧、急速流動的樣子。它形容水流聲音大且勢頭猛烈。洿隆也可引申為形勢迅猛、勢頭強大的意思。
洿字由“氵”和“賢”兩個部首構成,“氵”為水的象形部首,“賢”為頭部的意思。洿字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洿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一個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洿字的形狀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洿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差别。古代文人學士在紙頁上以墨筆書寫,字形更為優美,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書寫一緻。
1. 春天來臨,大地回春,山泉流水洿隆作響。
2. 暴雨過後,河水洿隆,洶湧澎湃。
洿墨、洿流、洿洿、洿然、洿濕、洿淋等
奔流、激流、急流、湍流等
悠悠、緩緩、靜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