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通行的喪禮。《論語·陽貨》:“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存者不至於傷生,逝者不至於甚痛,謂之達理,以貫通喪。”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名教》:“ 唐 氏 五代 之亂,教化之事久缺, 雍 熙 初,始勑羣臣用通喪之制。”
“通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喪禮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上下通行的喪禮,即全社會共同遵循的喪葬禮儀規範。這一概念最早見于《論語·陽貨》:“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強調喪禮的普遍適用性。
古代禮儀制度
通喪在《儀禮》中被稱為“赴告”,即派人以口頭形式向親友通告喪事();宋代《朱子家禮》則發展為“訃告”,通過書面文書通知()。
曆代演變
禮制象征
通喪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孝道和倫理的重視,如《論語》中“三年之喪”被視為道德标準()。
文學引用
宋代詩詞中常以通喪表達禮法傳承,例如劉克莊詩句“通喪缟素三年”()。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禮儀制度及文學引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朱子家禮》等文獻原文。
通喪(tōng s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在喪事上親友間的相互通告。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通喪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喪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通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喪」。
在古代漢字中,通喪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以下是一些古時候通喪的寫法:
以下是通喪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通喪相關的詞彙:
綜上所述,通喪是指親友之間在喪事上相互通告的意思,其拆分部首為辶(辵)+ 十,共計9畫。通喪有兩種來源說法,也有不同的古代寫法。例句中展示了通喪的應用場景。與通喪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也一并提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