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差勁。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七段:“光會賣嘴,一動真的就頹萎了,真不害臊!”
“頽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í wěi,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狀态,核心含義為“差勁”,常帶有貶義色彩。
基本釋義
指人或事物表現出的頹廢、不振作、不中用 的狀态。例如楊朔在《三千裡江山》中的例句:“光會賣嘴,一動真的就頹萎了,真不害臊!”(形容臨場退縮、能力不足)。
字義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述,常見于批評或自嘲語境,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頽”“萎”的單獨釋義或例句,可參考古典文獻如《楚辭·離騷》或現代詞典。
頽萎(tuí wěi),又稱為“枯萎”,是指植物或動物機體的細胞組織失去了活力,無法繼續正常生長發育的狀态。它是一個比喻性詞彙,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衰敗、敗落或消亡。
頽(tú),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辶,共有10個筆畫。
萎(wěi),也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艹,共有11個筆畫。
頽萎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據考證,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動植》中,開始用于形容草木的枯萎。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描述人類的衰老、堕落和腐敗等負面狀态。
在繁體中,頽萎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多種多樣,因此頽萎在不同朝代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秦朝的寫法為「頹僞」,唐朝的寫法為「穨僞」。這些變化主要是與古代文字演變和用字習慣有關。
1. 他的事業經曆了挫折後,心靈逐漸感到頽萎。
2. 這座城市的繁華已逝,如今已是一片頽萎的景象。
3. 老年之後,他的體力漸漸頽萎,無法再從事艱苦的勞動。
組詞:萎靡(wěi mǐ)、頹廢(tuí fèi)、枯萎(kū wěi)。
近義詞:衰敗、衰落、凋零。
反義詞:茁壯、蓬勃、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