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洪武 二年诏境内立學,十五年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禁生員不得幹涉詞訟及妄言軍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學宮 明倫堂 之側,稱為卧碑。 清 順治 九年又另立條款八項,頒刻學宮,稱為新卧碑。《明史·選舉志一》:“﹝ 洪武 ﹞十五年頒學規於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條於天下,鐫立卧碑,置 明倫堂 之左。其不遵者,以違制論。”《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國家明經取士是何等大典!況且‘士先器識’,怎的這等不循禮法?不守‘卧碑’?”
(2).泛指镌刻各種禁例的石碑。 清 顧炎武 《孝陵圖》詩:“又有 神烈山 , 世宗 所封樹;卧碑自 崇禎 ,禁約煩聖諭。”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故 純皇帝 欽依祖訓,凡八旗、射處,皆立卧碑以示警焉。”
“卧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引申意義:
明清時期的學規石碑
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間,朝廷為約束生員行為,在學宮明倫堂旁立碑刻禁例。例如: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頒布十二條禁例,禁止生員幹涉訴訟、妄議軍政等。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又新增八項條款,稱“新卧碑”。
泛指禁例石碑
後擴展為镌刻各類規章制度的石碑,如清代在八旗射獵處立碑警示。
象征文化衰退或事物被忽視
取“石碑傾倒”的意象,比喻曾經重要的事物失去關注與重視,如傳統文化、曆史遺迹等未被妥善保護或傳承的狀态。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與文學比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卧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卩(祝字底部)和石(石字頭部)。它的筆畫數為9畫。
卧碑源自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習俗。人們會将石碑卧放在地面上,以示敬意和追念過去的人或事件。因此,這個詞逐漸引申為“碑立後仰卧”的意思。
卧碑的繁體字為臥碑。
在古代,卧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形狀上會更加古樸,但基本的組成和意義保持一緻。
1. 這座卧碑是為了紀念我們先烈而立的。
2. 那個卧碑上刻有流傳已久的家訓。
1. 卧床:指因病或虛弱而長期躺在床上休息。
2. 卧室:指人們休息、睡眠的房間。
3. 碑文:指刻在石碑或其他紀念品上的文字。
卧碑的近義詞包括:仰碑、橫碑。
卧碑的反義詞為:立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