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鼓的意思、五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鼓的解释

[the fifth watch just before dawn] 见“五更”条

戊申晦五鼓。——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详细解释

(1).五种鼓。《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 杨士勋 疏:“五鼓者, 糜信 徐邈 并云: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

(2).五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亦指第五更。《晋书·良吏传·邓攸》:“ 攸 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 攸 船,不得进, 攸 乃小停,夜中发去。 吴 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鷄鸣天欲曙。 邓侯 拖不留, 谢令 推不去。’”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序:“其夕五鼓未尽,凉风凄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为童子时,常五鼓入塾。”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诗之五:“五鼓、三更, 关公 走 麦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鼓,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时间与文化含义,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古代计时单位

“五鼓”指古代夜间击鼓报时的第五更,即天将明之时。古代将黄昏至拂晓分为五更(一更至五更),每更约两小时,由专人击鼓报时。五鼓对应第五更,相当于现代凌晨3点至5点之间。此义项强调其作为时间节点的实用性,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古典小说中。

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文化引申:科举与制度象征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五鼓”特指科举考生入场时刻。乡试、会试于五鼓时分开启考场,考生需深夜抵达,故“赴五鼓”成为寒窗苦读的象征。例如《明史·选举志》载:“举人入场,四鼓搜检,五鼓颁题。”此用法突显古代知识分子对时间制度的遵守。

来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著)


三、文学意象:破晓前的沉寂

古典诗词常以“五鼓”渲染黎明前的静谧或苍凉氛围。如李贺《致酒行》“五鼓未醒孤馆梦”,借五鼓暗喻漂泊孤寂;苏轼《纵笔》“五鼓初回孤枕梦”,则描绘晨光未至的朦胧意境。此意象强化了时间与情感的双重隐喻。

来源:《全唐诗》《苏轼全集》


四、现代关联:传统时间表述

现代汉语中,“五鼓”仍用于描述凌晨时段,尤其在文史领域。其与“五更”互通,如“夜坐至五鼓”(鲁迅《日记》),延续了古汉语的简洁表达。同时,在民俗研究中,“五鼓”被视为古代时间管理制度的活化石。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附:时间换算公式

古代五鼓与现代时间对应关系可参考:

$$ text{五鼓时间} = text{日出时刻} - 2text{小时}

$$

(注:因季节与纬度差异存在浮动)

“五鼓”既是古代计时工具的具体指代,亦承载了科举文化、文学审美与时间制度的深厚内涵,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文本应用综合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五鼓”是古代汉语中的时间或器物概念,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指五更(时间概念)
    古代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每更用鼓声报时,因此“五鼓”也代指五更,尤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例如清代姚鼐《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即描述凌晨时分。汉魏时期,夜晚时段还以“甲夜、乙夜……”或“一鼓、二鼓……”划分,五鼓对应五更。

  2. 指五种鼓(器物概念)
    据《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五鼓是五种不同颜色的鼓,分别对应方位: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这类鼓多用于礼仪或军事场合。

相关扩展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可参考《颜氏家训》《晋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黯尔常典崇堕牀筵吹噏吊杠度揆二十四时讹謡反掩摓衣分音负负广广过切国喜火捺纹葭律江程见怜娇声鸡蒙敬祝九钥看封蓝顶子羸兵敛足陵夷临文不讳旒冕么波弭髦末风女妹破磔千岁爷倾曲乞请泉瀑衢塞荣祚鋭泽散禁上流社会深拱盛叹拾翻丝行四则唐山甜适土阜托家王青盖车乡评小让小传洗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