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妄說。巫,通“ 誣 ”。 漢 揚雄 《法言·君子》:“或曰:‘甚矣,傳書之不果也。’曰:‘不果則不果矣,人以巫鼓。’” 李軌 注:“巫鼓,猶妄説也。妄説傷義,甚於不言。” 汪榮寶 義疏:“巫讀為誣。誣鼓,謂誣妄鼓扇,言僅僅不實則亦已矣,又從而誣妄鼓扇焉,故其害為尤甚也。”
“巫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
“巫鼓”意為妄說、誣妄的言論,其中“巫”通假為“誣”,表示不實或虛構的言辭。該詞常見于漢代文獻,如揚雄《法言·君子》中提到的“人以巫鼓”,李軌注釋為“妄說傷義”,強調其危害性超過單純的沉默。
詞源考據
在古典詩詞中,“巫鼓”常與祭祀或巫術場景結合,例如:
這類用法側重字面意象(巫術之鼓),與核心含義的“妄說”存在語境差異,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建議進一步查閱《法言》《漢魏六朝筆記》等文獻,或結合具體上下文深化理解。
《巫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巫師用來祭祀或驅邪的一種樂器。
《巫鼓》的部首是“巳”,總共有6個筆畫。
《巫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巫術和神秘儀式。巫術在古代中國的宗教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巫師使用巫鼓來祭祀神靈、預測未來、治療疾病等。
繁體字中,《巫鼓》的寫法是「巫鼓」。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巫鼓》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形狀保持一緻。
1. 儀式開始時,巫師拿起巫鼓開始祭祀典禮。
2. 部落裡的巫師在用巫鼓祈求豐收和平安。
3. 這個古老的巫鼓被認為擁有強大的神秘力量。
巫婆、巫術、巫師、巫蠱、巫山、巫神
巫術、巫師、巫神、巫蠱
守鼓、官鼓、常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