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妄说。巫,通“ 诬 ”。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 李轨 注:“巫鼓,犹妄説也。妄説伤义,甚於不言。” 汪荣宝 义疏:“巫读为诬。诬鼓,谓诬妄鼓扇,言仅仅不实则亦已矣,又从而诬妄鼓扇焉,故其害为尤甚也。”
“巫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核心含义
“巫鼓”意为妄说、诬妄的言论,其中“巫”通假为“诬”,表示不实或虚构的言辞。该词常见于汉代文献,如扬雄《法言·君子》中提到的“人以巫鼓”,李轨注释为“妄说伤义”,强调其危害性超过单纯的沉默。
词源考据
在古典诗词中,“巫鼓”常与祭祀或巫术场景结合,例如:
这类用法侧重字面意象(巫术之鼓),与核心含义的“妄说”存在语境差异,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建议进一步查阅《法言》《汉魏六朝笔记》等文献,或结合具体上下文深化理解。
《巫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古代巫师用来祭祀或驱邪的一种乐器。
《巫鼓》的部首是“巳”,总共有6个笔画。
《巫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术和神秘仪式。巫术在古代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巫师使用巫鼓来祭祀神灵、预测未来、治疗疾病等。
繁体字中,《巫鼓》的写法是「巫鼓」。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巫鼓》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形状保持一致。
1. 仪式开始时,巫师拿起巫鼓开始祭祀典礼。
2. 部落里的巫师在用巫鼓祈求丰收和平安。
3. 这个古老的巫鼓被认为拥有强大的神秘力量。
巫婆、巫术、巫师、巫蛊、巫山、巫神
巫术、巫师、巫神、巫蛊
守鼓、官鼓、常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