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奧匈帝國的意思、奧匈帝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奧匈帝國的解釋

歐洲封建帝國。1867年,奧地利帝國統治者迫于内外矛盾,與匈牙利貴族妥協,建立二元制帝國。帝國分為奧、匈兩部分,同為主權國家,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奧地利皇帝兼為匈牙利國王。第一次************中戰敗,于1918年瓦解,分别建立起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間存在于中歐的一個二元君主制國家。從漢語詞典及曆史名詞解釋的角度,其詳細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奧匈帝國是由奧地利帝國通過《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改組而成的二元制君主國。其核心特征為:


二、曆史背景與形成原因

  1. 奧地利帝國的危機:

    19世紀中葉,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争中失利,匈牙利民族主義高漲。為緩解内部矛盾,哈布斯堡王朝被迫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妥協。

  2. 《奧匈折衷方案》(1867年):

    正式确立二元體制,賦予匈牙利高度自治權,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同時擔任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


三、政治制度特點

  1. 二元主權:
    • 奧地利議會(維也納)與匈牙利議會(布達佩斯)分别管理各自領土,僅共同事務由“共同部長會議”協調。
    • 兩國每十年協商一次共同財政預算,常因利益分配引發沖突。
  2. 民族矛盾:

    帝國包含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等十多個主要民族,少數民族(如斯拉夫族群)長期争取自治權,成為帝國不穩定的核心因素。


四、解體與曆史影響


權威參考資料

  1. 《辭海》(第七版) "奧匈帝國"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2. 《世界曆史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3. 《不列颠百科全書》 "Austria-Hungary"條目,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線上版。
  4. 《歐洲近代史》 李宏圖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四章:多民族帝國的興衰)。

網絡擴展解釋

奧匈帝國是歐洲曆史上一個重要的二元君主制國家,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解釋:


一、定義與成立背景

  1. 基本定義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是由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通過《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組成的二元君主國,雙方共享君主(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軍隊和外交政策,但内政獨立。

  2. 成立背景
    奧地利在1866年普奧戰争中敗于普魯士,失去德意志邦聯領導權。為避免匈牙利獨立,奧地利統治者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與匈牙利貴族妥協,改組為奧匈帝國。


二、政治結構與特點

  1. 二元君主制

    • 内萊塔尼亞(奧地利部分):包括維也納、波希米亞(今捷克)等地。
    • 外萊塔尼亞(匈牙利部分):涵蓋匈牙利本土及特蘭西瓦尼亞(今羅馬尼亞)等。
    • 兩國各有獨立議會、政府和法律,但君主、軍隊、外交和財政由帝國中央政府統一管理。
  2. 多民族與内部矛盾
    帝國包含11個主要民族(如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等),民族矛盾尖銳,尤其是斯拉夫民族對自治權的訴求,成為解體的重要誘因。


三、國家實力與影響力

  1. 經濟與軍事

    • 工業實力位居歐洲前列,斯柯達兵工廠的重炮技術領先全球。
    • 農業資源豐富,糧食産量占歐洲重要比重。
  2. 國際地位
    作為歐洲傳統列強之一,奧匈帝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世界八大強國之一,領土面積約67萬平方公裡(歐洲第二),人口超5000萬。


四、解體與遺産

  1. 一戰與解體
    1914年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一戰導火索。戰敗後,帝國于1918年瓦解,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部分領土并入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意大利。

  2. 曆史評價
    奧匈帝國的解體标志歐洲傳統多民族帝國的終結,其複雜的民族問題為後來的巴爾幹沖突埋下伏筆。


奧匈帝國是近代歐洲多民族國家的典型代表,其興衰反映了民族主義與帝國體制的深刻矛盾。若需更完整信息,、及。

别人正在浏覽...

才局裁缺策動常玩懲毖成濟麤疎大九州大盤大碗打拴點鼓疊忙洞屋楯墨飛蓬隨風趺鐵腳高謀官寺猴姜見顔嬌媚禁得九回腸倦出鴃舌喀吧勞薪蠟查樂好囹圉轥轹吏術龍虎旂麻衰殁身蹑運俳歌陪跸碰見評述千裡之足錢義七采契密勤謹戚顔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螫搏十門署紙尾索放探官騰翔先慈像似詳玩襄助邪谄蟹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