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常的意思、五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常的解释

(1)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指仁、义、礼、智、信

(2) [(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三纲五常

(3) [the five elements]∶五行

详细解释

(1).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泰誓下》:“今 商王 受 ,狎侮五常。” 孔颖达 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2).谓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郑玄 注:“五常,五行也。”《云笈七籤》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

(3).谓仁、义、礼、智、信。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飭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水浒传》第一一○回:“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4).即五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絶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

(5).指 三国 蜀 马良 兄弟五人。他们的字都有‘常’字,故称。《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马良 字 季常 , 襄阳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黄滔 《祭司勋孙郎中》:“ 刘家 则三嘏扬芳, 马氏 则五常擅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常”在汉语中主要有两种核心释义:

一、儒家伦理体系中的五种基本德目 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基石。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这一概念始见于《尚书·泰誓下》“狎侮五常”的记载,《中国哲学史》指出其系统化形成于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理论。具体内涵:

  1. 仁:爱人如己的品德,《孟子》解为“恻隐之心”
  2. 义:公正合宜的准则,《礼记》称“义者宜也”
  3. 礼:社会规范的总和,《说文解字》释作“履也,所以事神致福”
  4. 智:明辨是非的智慧,《中庸》谓之“不惑”
  5. 信:诚信守诺的品质,《论语》强调“民无信不立”

二、地理行政名称 特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代管的县级市,清咸丰年间(1855年)设治时取“仁、义、礼、智、信”五常堡之意定名,现为国家级产粮大县。据《中国地名志》记载,该地建制沿革可追溯至渤海国时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医典籍中偶见“五常”指代五行运行规律,《黄帝内经》有“五常政大论”专篇,但这种用法已属专业术语范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思想史纲》指出,伦理意义的“五常”自宋代理学家朱熹重新阐释后,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命题。

网络扩展解释

“五常”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儒家伦理中的五常(主流含义)

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准则,用以规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其内涵如下:

  1. 仁:核心是“爱人”,强调恻隐之心与同理心。例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关爱他人,如帮助弱势群体、尊重生命尊严等。
  2. 义:指公正与道义,要求明辨是非。如关羽为兄弟情义放弃个人利益,体现“义不容辞”的精神。
  3. 礼:涵盖礼仪规范与社会秩序,如尊老爱幼、谦逊守礼,是“礼仪之邦”的文化根基。
  4. 智:强调明辨善恶的智慧,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主张通过知识提升道德判断力。
  5. 信:即诚信守诺,要求言行一致,如“一诺千金”等成语均源于此。

二、其他语境中的五常

  1. 中医学:指“五行”(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物质运动与相互关系。
  2. 五伦关系:部分文献中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规范。

历史发展与意义

五常由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最终完善为“仁、义、礼、智、信”。它贯穿中国伦理体系,成为社会稳定与个人修养的基石,现代仍被视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医五行或五伦关系,可参考相关领域的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闇隘柏人保垒吧儿狗鄙贱憯痛骖御畅遂差之毫牦,失之千里驰駈丑谑雕变厎席对角督军发言人逢然副马隔开构难诟数乖踳孤愁诡屈哈答还官花姑娘辉煌检察官嘄呱角妙积微涓选魁吾莅临凌风舸龙门二十品乱祸蛮爲弭棹暮天迫窄前儿千虑一失怯薛骑军蜷卧阙悮山阡升气诗博士水操死尸陶埏团鱼颓索托讽武尾无征现世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