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指仁、义、礼、智、信
(2) [(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三纲五常
(3) [the five elements]∶五行
(1).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泰誓下》:“今 商王 受 ,狎侮五常。” 孔颖达 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2).谓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郑玄 注:“五常,五行也。”《云笈七籤》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
(3).谓仁、义、礼、智、信。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飭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水浒传》第一一○回:“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4).即五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絶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
(5).指 三国 蜀 马良 兄弟五人。他们的字都有‘常’字,故称。《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马良 字 季常 , 襄阳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黄滔 《祭司勋孙郎中》:“ 刘家 则三嘏扬芳, 马氏 则五常擅美。”
“五常”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准则,用以规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其内涵如下:
五常由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最终完善为“仁、义、礼、智、信”。它贯穿中国伦理体系,成为社会稳定与个人修养的基石,现代仍被视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医五行或五伦关系,可参考相关领域的权威资料。
《五常》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五个道德准则,包括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常》的组成部首为“二”和“口”,部首“二”表示数字“二”,部首“口”表示口形。
《五常》的总笔画数为十画。
《五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子张》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宜也。”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对于维护社会正义、促进个人修养至关重要。
《五常》的繁体字为「五常」。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多样化。《五常》的古代写法为「五常」。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常被视为人们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2. 五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五蕴、五行、五戒、五福、五谷、五湖、五岭、五台等。
五行、五蕴、五福、五戒。
十恶、十不、十过。
嗷嗷待哺爆发力豹襦博棋不识一丁差官差则车阑词辨弹文登山屐电传地下河堕容恶浪房祀反行两登赋才干祈龟手诡状豪牦和简轰鬭锽锽荒谬絶伦奬任贱贸斤斧进宴窘摭急周各支狂喉诳謼矿务枯立量材廉升六分离忧楼舡军颅颡马调绵里铁飘红抢呼轻绡赏善罸否神流气鬯书匮书命贪墨成风停脱僞真温清定省遐方相是宵熸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