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小乘有部稱欲界十天,色6*界十八天,無色6*界四天,為三十二天。《法苑珠林》卷五:“如《婆沙論》中説,天有三十二種,欲界有十,色6*界有十八,無色6*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
(2).道教稱東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二天。 明 張九韶 《群書拾唾·老氏玄談》:“三十二天:黃曾天、玉完天、何童天、平育天、舉文天、摩夷天、越衝天、蒙翳天。已上為東方八天。和陽天、恭華天、宗飄天、皇笳天、堂曜天、端靜天、恭慶天、極瑤天。已上為南方八天。孔昇天、皇厓天、極風天、孝芒天、翁重天、江由天、阮樂天、曇誓天。已上為西方八天。霄慶天、元洞天、妙成天、禁上天、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賈奕天。已上為北方八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十二天漢語 快速查詢。
“三十二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分别源于佛教和道教體系,同時在現代漢語中也被引申為成語使用:
佛教概念
佛教小乘有部将天界分為三十二層,按修行境界由低到高分為:
道教概念
道教将天界按方位分為四方各八天,合稱三十二天,每方對應不同天帝與仙境。例如:
作為成語使用時,“三十二天”比喻時間短暫或事物轉瞬即逝,強調時間流逝迅速或機會難以把握。例如:“項目從啟動到完成僅三十二天,進展之快超乎預期”。
如需查看完整三十二天名稱或宗教經典出處,可參考《法苑珠林》《群書拾唾》等文獻。
《三十二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時間的很長,比喻時間的經過特别慢,好像一個月才過去一天。
《三十二天》的拆分部首是“日”,共6畫。
《三十二天》最早來源于《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中的記載:“又二月,是曰仲春,凡三十二日。”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比喻時間的漫長。
《三十二天》的繁體字是「三十二天」。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三十二天」。
1. 這場疫情讓人們覺得一天過得比一年還慢,真是三十二天啊!
2. 長途旅行,好像走了三十二天才到達目的地。
1. 三天兩頭 2. 三十六計 3. 二十四孝
1. 多日 2. 漫長 3. 良久
1. 一日千裡 2. 一瞬間 3. 短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