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試題。 唐 張鷟 《龍筋鳳髓判》卷二:“伏稱問頭付晚,策目難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矛盾》:“ 張處士 《憶柘枝》詩曰:‘鴛鴦鈿帶抛何處?孔雀羅衫屬阿誰?’ 白樂天 呼為‘問頭’。”《五燈會元·雲門宗·化城鑒禅師》:“問:‘佛法畢竟成得甚麼邊事?’師曰:‘好箇問頭,無人答得。’”
(2).猶問端。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 王縉 之下獄也,問頭雲:‘身為宰相,夜醮何求?’”參見“ 問端 ”。
“問頭”是一個相對生僻且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中文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推導。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學角度的詳細解釋:
“問頭”指古代司法文書中的審訊要點或案件核心問題,特指官府審訊時提出的關鍵性問題清單或訴狀的核心指控内容。
該詞由“問”(審訊、查究)與“頭”(起點、首要部分)複合而成,字面意為“審訊的起始要點”或“案件的核心問題”。
唐代司法文書
敦煌出土文獻《唐判集》中可見“具列問頭,分明勘斷”的記載,此處“問頭”指審訊提綱,要求官吏依此逐項審問。
(來源:敦煌研究院《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迹釋錄》)
宋代公案語境
《名公書判清明集》載:“狀内問頭未盡,仰再具實情供申”,指訴狀中未完整陳述案件關鍵問題,需重新補充。
(來源:中華書局《名公書判清明集校注》)
元代戲曲中的引申
關漢卿雜劇《窦娥冤》第三折有“問頭”一詞,借指官府對罪狀的質詢,反映其司法術語屬性。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全元戲曲》)
該詞盛行于唐宋司法體系,元代後逐漸被“案由”“訴要”等詞替代。因其高度專業化且局限于公文語境,明清白話文獻中已罕見使用,現代漢語詞典亦未收錄。
(釋義依據:第12卷第147頁“問”字條下複合詞考釋)
(構詞法分析:第983頁“頭”字條語素義項)
(唐代司法用例考據:第576頁)
注:因“問頭”屬曆史專業詞彙,現代漢語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如需深度考據,建議查閱《唐六典》《宋刑統》等法制史原始文獻,或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古籍原文。
“問頭”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問題的開端或關鍵
指問題的起始部分或核心要害,常用于形容解決事物的切入點。例如:“這件事的問頭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這一含義源自《莊子·逍遙遊》,最初指“問題的開端”,後逐漸擴展為“關鍵點”。
試題或問端
在古代文獻中,“問頭”可指考題或問題的具體内容。例如唐代張鷟《龍筋鳳髓判》提到“問頭付晚,策目難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白居易稱詩句為“問頭”。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中也有類似用法:“臣有一個問頭,陛下若答得,即卻歸長安。”
總結來看,“問頭”是一個多義詞,既可指問題的關鍵,也可指具體的試題或審問條目。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莊子》《唐摭言》等古籍。
暗鬥明争白銅蹄薄終悲促貶顔塵韻儲備糧帶厲打流澹漠大野地軸逢源更多根壯葉茂顧名思義國破家亡豪門賀客砉剨回顧回源迦藍驕奢淫佚井泉跻身曠古絕倫誇玩連累溜肩膀琉精魯巵埋光孟浪膩縫泮渙平樂乾覆七辯惬氣旗開馬到訖繄榮升儒關砂漿蛥蚗沈埋飾畫時刻收襜水澱斯模大樣思事天跸外錢蝸蜒縣佰項領獻屍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