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冬溫夏凊的省稱。冬天溫被使暖,夏天扇席使涼。侍奉父母之禮。 唐 皇甫冉 《劉侍禦朝命許停官歸侍》詩:“幸遂溫凊願,其甘稼穡難。” 清 王筠 《菉友臆說》:“忠孝是大德,定省溫凊,奔走先後,是小德。”
(2).猶寒暖。借指生活起居。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 鉉 徐出座上, 文寳 拜竟,陞自西階,通溫凊,復降拜, 鉉 乃邀 文寳 上,立談道舊者久之。”
(3).猶言溫存體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花公主》:“與生交拜成禮,已而送歸舘舍,洞房溫凊,窮極芳膩。”
“溫凊”是一個文言詞彙,讀音為wēn qìng,由“溫”(溫暖)和“凊”(涼)兩個相反意義的字組成,出自古代典籍,主要用于描述子女侍奉父母的禮節。
本義
字面指“溫暖與涼爽”,源自《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
引申義
泛指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行為,成為傳統倫理的象征。如《北史·薛辯傳》中“溫凊之禮,朝夕無違”,即強調日常侍奉的周到。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成語“溫凊定省”中(即“冬溫夏凊,昏定晨省”),或用于文學、曆史語境,強調傳統孝道文化。
《溫凊》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溫暖而寬慰。它包含了溫暖和舒適的意義,常常用來形容人對人、人對事物的關懷和安慰。
《溫凊》由“水”和“止”兩個部首組成,部首“水”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如液體和濕潤;部首“止”表示與行走、停止和安定有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溫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篇》中,意思是“溫和舒適、使人感到滿足的樣子”。後來,這個詞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表達内心溫暖、慰藉的詞語。
《溫凊》的繁體字為「溫慰」。
在古代,漢字《溫凊》的寫法有所變化,如一種寫法是「溫綠」,表示溫暖如綠色;另一種寫法是「溫迎」,表示溫暖而歡迎。
1. 他的聲音像一杯溫凊的茶,讓人倍感舒適。
2. 姐姐給弟弟一個溫凊的微笑,讓他感到無比的安慰。
3. 外公的擁抱溫凊而溫暖,讓我感到家的溫馨。
溫馨、溫暖、溫潤、溫柔、慰藉、慰問。
溫暖、舒適、安慰、慰藉。
寒冷、凄涼、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