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疠的意思、溫疠的詳細解釋
溫疠的解釋
即溫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獏》:“﹝皮﹞寝之可驅溫癘,辟濕氣邪氣。”參見“ 溫病 ”。
詞語分解
- 溫的解釋 溫 ē 不冷不熱:溫帶。保溫。降溫。溫泉。溫和。溫床。 性情柔和:溫柔。溫存(撫慰體貼)。溫情。溫順。溫靜。溫良。溫文爾雅。 稍微加熱:把酒溫一下。 複習:溫習。溫故而知新。 古同“瘟”。 姓。 暖
- 疠的解釋 疠 (癘) ì 瘟疫:疠疫。 惡瘡。 殺。 疠 (癘) à 古同“癞”,癞病。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溫疠(wēn lì)是中醫學術語,指一類具有溫熱性質的疫病,屬于外感熱病的範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基本釋義
溫疠指由溫熱病邪(疠氣)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熱顯著、傳變迅速、易化燥傷陰的特點。其核心含義包含:
- 溫:指病邪性質屬溫熱,與“寒”相對。
- 疠: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緻病邪氣(疫疠之氣)。
二、字義溯源
- 溫
本義為暖和,引申為溫熱病邪。《說文解字》釋“溫”為“水名”,後中醫借指溫熱性質的病證。
- 疠
《說文解字》載:“疠,惡疾也”,原指麻風病,後泛指傳染性疫病。《素問·刺法論》稱“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即指疠氣緻病特點。
三、中醫理論中的特點
- 病因:感受溫熱疠氣(如風熱、暑熱、濕熱等),多通過空氣、接觸傳播。
- 症狀:高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或伴斑疹、出血等。
- 傳變規律:按衛氣營血或三焦傳變,如清代葉天士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 與現代醫學關聯:對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登革熱等傳染性熱病。
四、文獻依據
- 古代典籍
- 《黃帝内經·素問》提及“溫疠大行,遠近鹹若”,描述其流行性。
- 明代吳又可《溫疫論》系統論述疠氣緻病:“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乃天地間别有一種異氣所感”。
- 現代權威解釋
- 《中醫大辭典》定義溫疠為“感受溫熱邪毒引起的急性熱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
- 《傳染病學》指出中醫溫疠理論對防治季節性流行病有指導意義(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
五、相關概念辨析
- 與傷寒區别:傷寒為寒邪緻病,初起惡寒重;溫疠為熱邪緻病,初起發熱重。
- 與溫病關系:溫疠屬溫病範疇,但強調其傳染性和流行性。
參考資料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 葉天士. 《溫熱論》. 清代醫案.
- 吳又可. 《溫疫論》. 明崇祯十五年.
- 《中醫大辭典》(第2版).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 李蘭娟等. 《傳染病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現代文獻引用紙質出版物以符合權威性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溫疠”是傳統中醫文獻中提到的疾病概念,其解釋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
基本定義
溫疠指具有溫熱性質的疫病,屬于外感熱病範疇,與溫病、溫疫概念相關。其特點為發病急驟、具有傳染性,常伴隨高熱等症狀,如《素問》提到太陰司天時溫疠易流行。
-
曆史文獻記載
- 《本草綱目》記載獏皮可用于驅避溫疠邪氣。
- 《黃帝内經·素問》指出特定氣候條件(如太陰司天之政)易引發溫疠大範圍傳播。
-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古代所稱溫疠可能涵蓋現代部分傳染性熱病(如流感、病毒性肺炎等),但中醫強調其與氣候、濕邪等因素相關,治療需辨證施治。
-
注意事項
需注意古籍記載的療法(如使用動物藥材)可能不符合現代醫學規範,相關病症應咨詢專業醫師,不可盲目沿用傳統方法。
提示:以上解釋基于古籍文獻,具體病症診斷和治療需以現代醫學為準。若需進一步了解,建議查閱權威中醫典籍或咨詢執業中醫師。
别人正在浏覽...
拜閤百源蔽薄賓柔財源蒼颢冊除巢薮出納春景存賜發傳反忤發飄匪獨費事糞肥風平波息蜂王苟敬勾卻管風琴緘閉見獨檢示簡衷盡釋前嫌幾至浚泉跨步電壓掠拷麻搭螞蟥釘昧瞀美譽面磚侔訾木馬子陪鬥偏跛孅孅瓊殿蛩語秋霖祛蠹散匪三日耳聾三越沙暴少弱生議蛇心佛口石盞霜鋒宿定撻賤相半香市諧謬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