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温疠的意思、温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温疠的解释

即温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獏》:“﹝皮﹞寝之可驱温癘,辟湿气邪气。”参见“ 温病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温疠(wēn lì)是中医学术语,指一类具有温热性质的疫病,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基本释义

温疠指由温热病邪(疠气)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热显著、传变迅速、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其核心含义包含:


二、字义溯源

  1. 本义为暖和,引申为温热病邪。《说文解字》释“温”为“水名”,后中医借指温热性质的病证。

  2. 《说文解字》载:“疠,恶疾也”,原指麻风病,后泛指传染性疫病。《素问·刺法论》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即指疠气致病特点。


三、中医理论中的特点

  1. 病因:感受温热疠气(如风热、暑热、湿热等),多通过空气、接触传播。
  2. 症状: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斑疹、出血等。
  3. 传变规律:按卫气营血或三焦传变,如清代叶天士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4. 与现代医学关联:对应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登革热等传染性热病。

四、文献依据

  1. 古代典籍
    • 《黄帝内经·素问》提及“温疠大行,远近咸若”,描述其流行性。
    •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系统论述疠气致病:“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2. 现代权威解释
    • 《中医大辞典》定义温疠为“感受温热邪毒引起的急性热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 《传染病学》指出中医温疠理论对防治季节性流行病有指导意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五、相关概念辨析


参考资料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 叶天士. 《温热论》. 清代医案.
  3. 吴又可. 《温疫论》. 明崇祯十五年.
  4. 《中医大辞典》(第2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5. 李兰娟等. 《传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现代文献引用纸质出版物以符合权威性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温疠”是传统中医文献中提到的疾病概念,其解释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 基本定义
    温疠指具有温热性质的疫病,属于外感热病范畴,与温病、温疫概念相关。其特点为发病急骤、具有传染性,常伴随高热等症状,如《素问》提到太阴司天时温疠易流行。

  2. 历史文献记载

    • 《本草纲目》记载獏皮可用于驱避温疠邪气。
    •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特定气候条件(如太阴司天之政)易引发温疠大范围传播。
  3. 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古代所称温疠可能涵盖现代部分传染性热病(如流感、病毒性肺炎等),但中医强调其与气候、湿邪等因素相关,治疗需辨证施治。

  4. 注意事项
    需注意古籍记载的疗法(如使用动物药材)可能不符合现代医学规范,相关病症应咨询专业医师,不可盲目沿用传统方法。

提示:以上解释基于古籍文献,具体病症诊断和治疗需以现代医学为准。若需进一步了解,建议查阅权威中医典籍或咨询执业中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

百化拔俊抱冰薄怯被问毕景泌阳厕身戳腿刺钉邨落大桀小桀大酒大肉盯人吨海里盾威冯驩铗風容风月馆奋身干卤戈槛沟灌光银子浩丽鸿飞霜降洪荒之力黄橼花虚活欢家艰俭德鲛国狙击旷迈烂石牢骚凉糕礼罗留言鸣箭杷罗剔抉篇韵嚬蛾妻宫骑虎曲蔽入梦三五夕审守神输鬼运水火无交説不定说媒酸菜媮生舞法下本小飰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