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ndstorm] 強風吹起地面粗沙在空中飛揚的現象
風挾帶大量塵沙、幹土而使空氣混濁、天色昏黃的現象。常見于我國北方的春季。《人民日報》1974.12.4:“地處沙區風口的 靖邊縣 ,一九五七年發生沙暴七十二天,一九七一年減少到十九天。”《人民日報》1982.3.9:“據 河南省 民權縣 的氣象記錄,五十年代中後期,每年遮天蔽日的沙暴天數平均為17.8天,而七十年代以來,每年平均僅為一天左右。”
以下是對“沙暴”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沙暴(sand storm)是沙塵暴的一種類型,特指強風将地面大量沙粒卷入近地面層形成的災害性天氣現象。與之相對的塵暴(dust storm)則主要涉及更細小的塵埃顆粒,二者統稱為沙塵暴。
主要源于三個因素:
多發于中國北方春季,尤其是新疆南部、河西走廊等沙源地。據記載,靖邊縣1957年曾出現72天沙暴(引用氣象數據)。
在文學或社會語境中,常比喻為局勢動蕩或混亂狀态,例如“經濟沙暴”“政治沙暴”等抽象化表達。
注:如需了解沙暴防護措施或曆史重大沙暴事件,可通過搜索引擎獲取最新防災指南及氣象年鑒數據。
沙暴,是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沙字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右邊是少(少許的意思),表示少量、幾點;暴字的部首是 日(日字頭),右邊是要(要求、争取),表示必須、馬上。
沙暴這個詞的來源非常簡單直接,即沙塵暴的簡稱。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指的是大量沙塵被風吹起,在形成高速風暴的同時,強大的風力會将大量沙塵攜帶在空中,使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增加。
在繁體字中,沙暴的寫法同樣是沙塵暴的簡稱。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所差異。沙字古代的寫法類似于“少”字的上面加上一個橫折,表示取少量;暴字古代的寫法較為複雜,上面是日字頭,下面是“忙”字,表示日忙。
以下是一些關于沙暴的例句:
1. 強烈的沙暴襲擊了這個地區,空氣中彌漫着濃重的塵土味道。
2. 部分居民由于沙暴的影響,紛紛佩戴口罩來防範沙塵的侵蝕。
以下是一些與沙暴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沙塵暴、風暴、沙塵狂沙、沙塵天氣
近義詞:飛沙走石、塵土飛揚、沙塵滾滾、黃塵撲面
反義詞:晴朗、無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