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麻、麥稭、樹皮纖維等制作的衣服。《宋史·蠻夷傳三·黎洞》:“婦人服緦緶,績木皮為布。”
“缌”和“缏”是兩個較為生僻的漢字,以下分别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1. 讀 biàn
2. 讀 pián
目前未見固定搭配的文獻用例,可能是分開使用的生僻詞。例如:
提示:兩字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方言中。如需精準釋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查閱《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
《缌缏》(sī liǎn)是指用線細細縫補、修整的意思。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細緻、精美的刺繡、繡花、縫補等手工藝品。在傳統文化中,缌缏常常被用于精美的服飾、刺繡工藝。
《缌缏》這個詞的部首是“纟”,由細長的線組成。它的拆分筆畫是:缌(纟縫,共7劃)缏(纟系,共7劃)。
《缌缏》是源于古代典籍《詩經》中的一篇《小雅·缌》。繁體字為「緦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寫作「緦纓」,這是繁複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略顯複雜,但字形結構與詞義基本一緻。
1. 她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制作了一件缌缏精美、色彩鮮豔的刺繡作品。
2. 這幅畫上展現了細緻的缌缏工藝,令人驚歎。
1. 縫補:指用線縫合将物品修補好。
2. 刺繡:一種利用細線在織物上繡出各種圖案的手工藝。
3. 繡花:以繡線在織物上繡制出各種圖案和裝飾。
刺繡、繡花、繡制
粗糙、簡陋、毛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