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写在纸上的审讯罪犯的问题。《旧唐书·元载传》:“辩罪问端,皆出自禁中,仍遣中使詰以阴事, 载縉 皆伏罪。” 清 方以智 《通雅·事制·刑法》:“审之曰问端,犹今言问头也。今但谓之审款。”
(2).问题。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焦心苦思于此诸问端者,犹絮陈未见之国都,其愚为不可几及。”
“问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写在纸上的审讯问题,常见于古代司法文书。例如《旧唐书·元载传》记载“辩罪问端,皆出自禁中”,清代方以智《通雅》也提到“审之曰问端”,均指对罪犯的书面审问记录。
泛指问题本身
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描述“焦心苦思于此诸问端”,即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成语化含义
作为成语时,强调追溯根源、探究真相的行为,如“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查字典定义)。这种用法侧重对事件本质的追问,常见于需要分析因果关系的场景。
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在历史文献或司法文本中多指审讯记录,而在日常或文学表达中更倾向“问题根源”的抽象含义。若需引用古籍例证,建议参考《旧唐书》或鲁迅著作原文。
《问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向人请教真正的内情或核心原因。
《问端》是由“门”和“皿”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8画。
《问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更上一层楼”一句,后来引申为请教更高深的道理或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繁体字中,《问端》这个成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问端》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大致上还是由“门”和“皿”两个字组成。
他向老师《问端》,想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很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所以向出版商《问端》。
问津(请教),问道(探求真理),了解(知晓情况)。
探究、探询、探索。
闭口、不闻不问。
半导体整流器邦论保福暴绝包乾制博厚不胜枚举忏拔持玩穿石节楚色寸蹏尺缣错舛妒忌二重根蕃朝反刍甘心首疾高人逸士高校骇叹哈剌基酒花枝诲翰辉煌金碧昏浑湖沼江馆锦颿今生今世客枕枯魄烂料两湖虏役马邓沕潏明嶷内竖怕三怕四平干强鸷潜住求谒桑穰纸三阳五输神经系统时意宿耻随葫芦打汤天英铁钵铁节鞭铁什通俗霞径厦门仙释邪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