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刻苦勤勉。《新唐書·陸贽傳》:“今生亂失序之事不可追矣,其資治興邦之業,在刻勵而勤脩之。”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刻勵就學,并日夜,忘寝食。”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天下後進讀公之集,始知刻勵為文。”
(2).琢磨推敲。勵,同“ 厲 ”、“ 礪 ”。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郭功甫》:“ 潘子真 《詩話》雲:‘…… 功甫 既壯,頗恃其才力,下筆曾不經意。論者或惜其造語無刻勵之功。’”
“刻勵”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刻苦勤勉
指通過自我鞭策、勤奮努力來提升自己。例如《新唐書·陸贽傳》中提到“資治興邦之業,在刻勵而勤脩之”,宋代曾鞏也描述錢公“刻勵就學,并日夜,忘寝食”。這一用法強調在逆境中保持堅定的信念與行動力。
琢磨推敲
在文學或學術創作中,“刻勵”可表示反複推敲、精益求精。例如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及詩人郭功甫“刻勵”文字,注重錘煉語言。此處“勵”通“砺”,意為打磨、雕琢。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刻意激勵”,但主流文獻更側重“勤勉”和“推敲”義項,建議以高權威性詞典(如)為參考。若需更多例證,可查閱《新唐書》《曾鞏文集》等古籍原文。
刻勵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包含了刀刃和力量兩個部首。刀刃部表示尖銳的工具,而力量部表示力量和能量。刻勵的拆分部首是刂和力。
刻勵的構造比較簡單,它由四畫組成。刀刃部分為三畫,力量部分為一畫。
刻勵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儀禮·凡物》中。在儀禮中,刻勵被用來表示催促和督促。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鼓勵、激勵和激發潛能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刻勵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刻勵的基本結構并沒有改變。在古代的字典中,刻勵被寫作“刻勵”。字形之間的差異可以歸因于曆史和書寫風格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刻勵的例句:
1. 他用刻勵的話語鼓舞了我的士氣。 2. 學生們在老師的刻勵下取得了優異成績。 3. 刻勵自己,不斷進取,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一些與刻勵相關的組詞包括:刻苦、勵志、勵行等。
刻勵的近義詞有:激勵、鼓勵、鞭策等。
刻勵的反義詞是:縱容、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