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爾雅·釋草》“符,鬼目” 晉 郭璞 注:“今 江 東有鬼目草,莖似葛,葉員而毛,子如耳璫也,赤色叢生。”
“鬼目草”一詞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成語含義
形容眼神兇狠惡毒,帶有邪惡之意。由“鬼”(象征邪惡)和“目草”(指眼睛)組合而成,比喻人的目光陰險狠毒。
植物名稱
作為草本植物,其莖似葛藤,葉片帶毛,果實紅色如耳墜,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等功效。晉代郭璞在《爾雅·釋草》注釋中提到:“今江東有鬼目草……赤色叢生”。
注意:成語用法多見于文學描述,而植物學定義更偏向實際藥用與形态特征。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鬼目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鬼、目、草,分别是“鬼魂”、“眼睛”和“植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種像鬼魂的植物,被形容為具有獨特形狀的植物。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草記載,它最早出現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根據記載,鬼目草是一種生長在山間的草本植物,它的葉子形狀異常奇特,像是一雙深邃的眼睛,因此得名。人們将這種植物與鬼魂相聯想,形容它的形狀不同尋常。
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都是“鬼目草”。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表達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基本意思仍然不變。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這座山裡生長了一種神秘的鬼目草。
2. 她用鬼目草裝飾了花束,使它看起來更加特别。
鬼目草的組詞形式較少,因為它是一個具體的詞語。然而,我們可以将它與其他形容植物外形的詞彙進行組合,例如“竹葉鬼目草”、“藤蔓鬼目草”等。
鬼目草的近義詞可以是“鬼面草”、“鬼魂草”等,因為它們都意味着植物形狀與鬼魂相似。
鬼目草的反義詞可以是“普通草”、“常見植物”等,因為它們表示與鬼目草形狀相反、常見的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