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屍體裝入棺材。《水浒傳》第三一回:“兩個是本府公人,兩個自有苦主,各備棺木盛殮了屍首。”《恨海》第八回:“到了盛殮之日,衣衾棺槨,都已齊備。”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四段:“有好幾次犧牲了同志, 武震 看着盛殓好,埋到後山松樹林裡, 姚志蘭 向來沒見他掉過一滴淚。”
“盛殓”是漢語中一個傳統喪葬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将逝者的遺體裝入棺材的過程,具體解釋如下:
盛殓不僅包含物理上的裝棺行為,還涉及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如整理遺容、穿戴壽衣等(注:此部分内容來自非權威來源)。傳統觀念中,這一儀式象征生命終結的莊重過渡,部分儀式細節因地域習俗差異而不同。
當代社會雖簡化了部分流程,但“盛殓”仍保留其核心功能,體現對生命的敬畏與人文關懷。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民俗研究,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權威釋義。
盛殓(shèng liàn)這個詞是指安排、處理、整理遺體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皿”和“殳”。其中,“皿”代表盛放的容器,而“殳”代表整理遺體的工具。
盛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殡葬禮儀。在古代,人們認為對逝者的身體進行適當的整理和處理是一種尊重和緬懷的表達。因此,盛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儀式。
在繁體字中,盛殓的寫法是盛斂。它的意思和簡體字的盛殓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稍有差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盛殓的字形也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盛是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橫一豎的“千”字形,表示尺、線的單位;下面則是“皿”的象形表示;右邊是“皿”的手寫形式。而殓則是由兩個部分構成:上面是象形的“死屍”的形态,下面是“斤”的手寫形式。
以下是一些用盛殓這個詞造句的例子:
1. 在這次盛殓儀式中,親友們都用最深的哀思和敬意來送行。
2. 他們雇了專業的盛殓師來處理逝者的遺體。
3. 盛殓的過程需要細心和耐心來完成,以确保一切都符合尊重和規範。
一些與盛殓相關的組詞包括:盛裝、盛禮、殓葬、殓事、殓官。
與盛殓近義的詞彙有:安葬、整容、善後、收殓。
與盛殓相反的詞彙有:忽視、草率、潦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