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制作的席子。《文選·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 劉逵 注:“桃笙,桃枝簟也。 吳 人謂簟為笙。又折象牙以為簟也。”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聲色》:“牀披象簟,戶垂羅薦。” 清 厲鹗 《題新修雲林寺圖為巨濤和尚作一百韻》:“涼軒凄象簟,燠館熨貂茵。”
“象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象牙制作的席子,常見于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多用于形容奢華的生活器具。
詞義構成
曆史文獻例證
文化背景
象牙席制作工藝複雜,需将象牙劈絲編織,因耗費巨大而逐漸失傳。這類物品不僅是實用器具,更承載了古代工藝與審美的價值。
現代漢語中“象簟”已不常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器物文化,可查閱《吳都賦》等文獻原文或工藝史資料。
《象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象》表示“象牙”,《簟》指的是“竹席”或“蒲團”。因此,《象簟》的意思可以解讀為用象牙制成的竹席或蒲團。
《象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象)和“⺮”(竹)。其中,“⺧”表示象牙的部首,“⺮”表示竹的部首。
《象》的筆畫數為12,拆分為“⺧”和“相”兩個部分。“⺧”部分用3畫,“相”部分用9畫。
《簟》的筆畫數為17,拆分為“⺮”和“眘”兩個部分。“⺮”部分用6畫,“眘”部分用11畫。
《象簟》是一個古代詞語,它最早出現在《詩經·鄭風·褰裳》中的一句詩:“象箪象箪,我将與女甯饑。”根據字形推測,《象簟》應該是古人用象牙制成的竹席或蒲團。
在繁體字中,《象簟》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象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的象的字形是“⺧”,表示象牙。而簟的字形為“⺮目”(目在竹的上方,表示該字與竹相關),這與現代的寫法有一些差異。
1. 他的卧室裡鋪着一張象簟,給人一種古典的感覺。
2. 在古代,貴族們常常使用象簟作為床上用品。
1. 簟子:指的是一種竹制的席子,通常用來鋪在榻榻米床上。
2. 象牙:指的是象牙的意思,即象的牙齒。
3. 蒲團:指的是用蒲草編制而成的坐墊或席子。
近義詞有:竹席、竹床、竹蒲團。
反義詞有:棉被、床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