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危。《荀子·王霸》:“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韩诗外传》卷四:“乱则危削,灭亡可立待也。”
“危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危削(拼音:wēi xuē)指衰危、濒临危险的状态,多用于描述国家或局势的衰落。例如《韩诗外传》提到:“乱则危削,灭亡可立待也”,即混乱会导致国家迅速衰败。
该词多用于古文语境,描述国家、政权或重大局势的危机,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荀子》《韩诗外传》等典籍。
《危削》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多重含义。它可以指代对人事物的摧残和破坏,也可以表示危机和紧迫的局势。
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将《危削》拆分为两个部首:“卩”和“刂”,分别代表“印章”和“刀”的意思。
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卩”的笔画数为2,“刂”的笔画数为3。
《危削》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词语,它源于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个词汇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和文献中的使用。
《危削》的繁体字为「危削」,和简体字形式相同。
古时候,汉字《危削》的写法和现代汉字相比略有不同。它的字形在演变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形态。
1. 在战争中,敌人对村庄进行了危削。
2. 这个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危削的局面。
危机、削减、危害、削弱、危险、削攻...
危害、摧残、破坏、削弱、威胁、侵蚀...
维护、保护、增强、培养、壮大、恢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