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史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当 晋 宅 江 淮 ,实膺正朔,嫉彼羣雄,称为僭盗。故 阮氏 《七録》以 田 、 范 、 裴 、 段 诸记, 刘 、 石 、 苻 、 姚 等书,别剏一名,题为‘伪史’。”
伪史指虚构或伪造的历史记载,需从汉语词典释义、学术辨析及文化影响三方面阐释其内涵:
根据《汉语大词典》,“伪史”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指人为编造、缺乏真实史料支撑的虚假历史叙述,如刻意篡改事件、虚构人物事迹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中,“伪史”曾作为史书子类,指代非官方认可的异域政权或割据政权的历史记载(如《宋史·艺文志》)。
来源: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重印本。
伪史的本质是对历史真实性的背离。清代考据学家崔述强调:“伪史之害,淆乱是非,使后人无所考信。”(《考信录》)
来源:崔述《崔东壁遗书》,中华书局,1983年。
梁启超提出伪史辨别的三大原则:
来源: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
来源: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包括网络谣言(如“古希腊文明系伪造”)、虚构历史事件(如“苏联登月造假论”)等,需结合考古学与文献交叉验证。
来源: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概念 | 定义 | 与伪史的区别 |
---|---|---|
野史 | 民间非官方历史记载 | 可能含真实史料,非故意伪造 |
正史 | 官方认定的权威史书 | 经系统编纂,但部分内容仍存争议 |
秘史 | 未公开的隐秘历史 | 真实性待考,不必然为伪 |
结论:伪史的本质是人为制造的“历史谎言”,其辨析需依托文献学、考古学及跨学科验证。在信息时代,警惕伪史传播对公众历史认知的误导尤为重要。
“伪史”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历史术语,其解释需结合传统定义与现代延伸:
一、基本含义 指虚假或篡改的历史记载,包括刻意编造、歪曲事实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出于政治目的(如政权合法性塑造)或个人利益(如名人传记美化)。
二、传统史学解释 原指非正统政权的官方史书,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史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将十六国时期的史书归类为伪史,这种分类体现古代华夷正统观。
三、现代延伸含义 20世纪后衍生出新内涵,指缺乏考古或文献证据支撑的虚构历史叙事,例如:
四、学术争议点 知乎讨论指出需区分两种伪史:中国古代对非正统政权史书的记载(如玄武门之变)与完全虚构的文明史(如亚特兰蒂斯传说),二者在证据完整性和动机上存在本质差异。
安娜·卡列尼娜别生枝节操翰成章撑杆沉谋重虑彻头赤松子大拜门大象棋地上河斗霜傲雪读灋对比跺泥反逆锋犯佛齿工絶国蹶豪厘合肥恒弊后会有期黄老回鹘讲脣谏鼙狡弄接手具白苦学临决六分半书李锥螺丝靡嫚抛泊剖视浅劣敲冰玉屑秋决铨引鹊鹊三辈三典森峙山环伸恳身亲施置枢干特意跳槽停战违约金问结勿然下究县符谢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