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都城内的東西大道。語本《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鄭玄 注:“國中,城内也。經、緯謂塗也。” 賈公彥 疏:“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郡邑下·路》:“國都中路曰緯途。”
緯途,漢語複合詞,由“緯”和“途”構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9卷第563頁)解釋“緯”為“織物上的橫線”,引申為東西向的道路;“途”指道路。二者組合後,“緯途”特指古代都城規劃中東西走向的主幹道,與南北向的“經途”構成經緯縱橫的交通體系。例如《周禮·考工記》載:“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東漢鄭玄注疏明确指出“經緯謂塗也”,其中“緯塗”即緯途,承擔着連接城郭、協調方位的重要功能。
該詞在建築史學領域具有特殊含義,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第78頁)将緯途界定為“都城東西軸線上的禮儀通道”,其寬度規格按《營繕令》規定為“七軌”,約合今12.6米。考古發現如漢長安城遺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5年發掘報告)印證了緯途實際存在三層路基結構:夯土基層、碎石墊層和細沙面層,這種營造技藝被收錄于《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214頁)。
“緯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都城道路的規劃。以下為詳細解釋:
經典文獻:
城市規劃思想:
“緯途”反映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對方向與禮制的重視,是研究古代建築史、城市史的重要術語。其命名邏輯(經緯對應方位)與“經緯天地”的文化内涵一脈相承。
标封裁抑定場都竈二年生方潔發蟄飛魚鈎風帆高着歌頌耇耋苟利子呱呱墜地鼓叫姑奶奶顧盼寒悚覈辯胡本回雁峯佳制積氣快馬加鞭誇嫚兩潘臉盆龍钏镂刻爐渣梅葛眉頭一放,計上心來悶吐目即南柯太守女儈铍刀憑憑僑裝起夥親當矢石青肚皮猢狲青歲齊平趨衙衢罇塞噎色寝神算伸意綀裳竹笥嵩丘堂壇銅壺通遠蛻殼外秧兒妄語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