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rmal manner]∶日常的态度
失其常度
(2) [fixed law]∶一定的法度、規則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
(1).固定的規律或法度。《楚辭·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2).一定的标準、規格。 宋 葉適 《李仲峰墓志銘》:“廬室用器,皆有常度。”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三》:“儒臣之進止有常度,不若宦寺之卧起而間也。”
(3).指正常的方式。 謝覺哉 《體育活動的好處》:“一天工作八小時,學習或其他事件八小時,睡眠八小時,這是常度。”
(4).常态。《後漢書·吳漢傳》:“諸将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二·水鬼假冒舢闆船》:“自登舟之後, 柏存 舉措言語,頗改常度。”
常度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社會或自然界中穩定不變的規律、準則。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常度”可表“常态、常規”,如《楚辭·九章·懷沙》中“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強調事物固有規則的不可替代性。《現代漢語詞典》補充其為“日常的法度”,如治國需“守常度,行正道”。
在度量衡或行為規範中,引申為“固定的限度”。《辭源》釋義“常度”含“恒常之尺度”,如《禮記·月令》載“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正權概”,即通過統一标準維護社會秩序。
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指穩定從容的風範。《漢語成語大辭典》引例《宋史·李沆傳》中“沆性直諒,内行修謹……居常度,遠浮躁”,體現個人修養與恒定氣質的關聯。
“常度”兼具自然規律、社會準則及人格修養的多重内涵,其釋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常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核心釋義及使用場景的
日常的态度或常态
指人平常的行為舉止或情緒狀态。例如《後漢書》中“失其常度”描述将領在戰局不利時失去平常的鎮定。薛福成《庸盦筆記》提到“頗改常度”,形容人突然改變一貫的言行方式。
固定的法則或規律
強調事物固有的标準或自然規律。如《楚辭·懷沙》中“常度未替”指法則未變,東方朔《答客難》提到“天有常度,地有常形”,說明天地運行遵循固定規律。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或曆史演變,、等來源。
寶曜背雲表伯不戁不竦钗股篆淡泊帝儲頂燈妒火忿怒附婁甘瓜苦蒂官滿詭戶海不波溢寒瘦和文合應鴻印黃發垂髫黃蘆皇邑華説狐迷豁口镬子江陽尖頭木驢踐陟嗟金金厄精列禁衛軍樂昌之鏡盧跗緑珠樓率遵馬龍車水謀智品臣僻執氣惱輕新起聖求戰齊心氍笠屈莊三寸之舌少可省覽生栾駪征厮役退食退偃讬咎巷議銷刓系狗當系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