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澆浮的意思、澆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澆浮的解釋

(1).猶澆薄。指社會風氣浮薄。 南朝 齊武帝 《吉兇條制诏》:“三季澆浮,舊章陵替。” 唐 李慶馀 《行路難》詩:“世事澆浮後,艱難向此生。” 元 陳孚 《安南即事》詩:“下俗澆浮甚,中華禮樂無。”《明史·周洪谟傳》:“士風澆浮,請復 洪武 中學規。”

(2).浮薄不忠厚的人。《舊唐書·隱逸傳·王友貞》:“朕方崇奬廉退,懲抑澆浮。”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陛下懸爵位,本待賢良,今命澆浮,恐非懲勸。”《金史·章宗紀二》:“ 蠻都 澆浮人也,升之可乎?與其任澆浮,孰若用淳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澆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社會風氣或人的品性,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社會風氣浮薄
    指社會整體風氣輕浮、不淳厚,帶有“澆薄”之意。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常被用來批評道德或禮制的衰退。例如:

    • 南朝齊武帝曾提到“三季澆浮,舊章陵替”,強調社會浮薄導緻傳統制度崩壞。
    • 《明史》記載“士風澆浮”,主張恢複洪武年間的學規以整頓風氣。
  2. 指浮薄不忠厚的人
    也可直接代指品性淺薄、不忠厚之人。例如:

    • 《舊唐書》中唐玄宗提到“懲抑澆浮”,表達對這類人的貶斥。
    • 《金史》記載章宗認為“與其任澆浮,孰若用淳厚”,主張重用敦厚之人。

二、文獻用例

三、補充說明

“澆浮”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古代社會文化或文學時仍有參考價值。其反義詞可對應“淳厚”“質樸”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澆浮:詞義及來源

《澆浮》(jiāo fú)一詞,意為用水灌溉植物或枯燥物體,使其浮動。這個詞的組詞意義是“澆”指向某物體上面倒水,而“浮”指物體由于水的浸泡而浮起。這個詞的意思與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密切相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澆浮》的拆分部首是“氵”和“雲”,其中,“氵”是水的象形、偏旁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而“雲”是由“雲”和“㇏”結合而成的,表示音符的意義。

從筆畫上看,這個詞共有11畫,其中,“氵”為三畫,“雲”為八畫。

繁體

《澆浮》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澆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使用的是“注”字頭作為“澆”的表示形式。

例句

1. 我每天早晨都會去花園給花澆浮。

2. 農民用水車給農田澆浮。

組詞

1. 澆灌:用水灌溉植物。

2. 澆水:用水把植物灌溉。

3. 澆注:通常指液體進入模具中,使之凝固成型。

近義詞

1. 浸泡:将物體浸入液體中,使之充分濕透,與澆浮的意思相似。

2. 透水:指液體或水滲透或透過物體的表面。

反義詞

1. 掏空:将物體中的液體或氣體排空。

2. 抽回:從物體内部把液體抽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