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從錯誤言行且加以潤飾。《禮記·王制》:“學非而博,順非而澤。” 孔穎達 疏:“順非而澤者,謂順從非違之事,而能光澤文飾。”《荀子·宥坐》:“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五曰順非而澤。” 王先謙 集解:“澤,有潤澤也。”《新唐書·窦群柏耆等傳贊》:“ 孔子 所謂‘順非而澤’者歟,‘利口覆邦家’者歟! 耆 掩衆取功,自速其死,哀哉!” 嚴複 《救亡決論》:“鄉壁虛造,順非而澤,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順非而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ùn fēi ér zé,其核心含義是對錯誤的言行不僅表示贊同,還加以潤飾。以下是詳細解釋:
《順非而澤》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按照正時反常之道,從而獲得利益。
《順非而澤》中的“順”字,是由“頁”(頭部)和“川”(川字底)組成;“非”字由“非”(非字頭)和“巠”(兩點水)組成;“而”字由“耳”(人耳)和“⺊”(丿字辯饣)組成;“澤”字由“水”(三點水)和“貝”(貝字底)組成。
《順非而澤》的出處是《孟子·告子上》:“有道德涵養而無強暴之禍,猶有肺善則必壽,有稱也者,非吾其人者也。順非而日,澤厚矣哉!則天為之,澤厚矣哉!鬼為之。”意思是按照正道而行将會得到廣泛的恩澤。
《順非而澤》的繁體為《順非而澤》。
在古代,有時《順非而澤》中的“非”字形狀略有不同,如“非”字曾寫作“⺪”(三點水),現在較少使用。
他按照正規程式辦事,雖然遇到了些許困難,但最終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可以說是《順非而澤》。
逆來順受、澤被時人等。
循常順序而受益、得到好處。
逆常而行、行事得不到好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