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对 唐 诗的分期,有初、盛、中、晚四期, 大和 (公元827年)以后为晚 唐 。也有仅分初、盛、晚三期的,以 元和 (公元806年)以后为晚 唐 。 宋 杨万里 《读笠泽丛书二绝》诗之一:“晚 唐 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 唐 。” 宋 陆游 《追感往事》诗:“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目谓宗晚 唐 。”
晚唐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通常指中国唐代(618-907年)的末期阶段,具体时间范围约为公元836年至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呈现显著衰变特征,具有以下核心内涵:
晚唐是唐代历史分期的最后阶段,与初唐、盛唐、中唐并列。其起点多以唐文宗开成年间(836年)或唐武宗会昌年间(841年)为界,终结于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标志唐朝正式灭亡。此分期源于史学界对唐代政治衰微、社会动荡阶段的界定。
宦官专权与党争加剧
宦官势力完全掌控禁军(神策军),甚至操纵皇帝废立,如“甘露之变”(835年)后宦官仇士良专权。牛李党争持续数十年,官僚集团内耗严重,导致朝政瘫痪。
来源:《新唐书·宦官传》《资治通鉴·唐纪》
藩镇割据与民变爆发
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权威名存实亡。黄巢起义(875-884年)席卷全国,加速唐朝瓦解,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来源:《旧唐书·僖宗纪》《新唐书·黄巢传》
诗歌风格的转变
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诗风转向含蓄隐晦、感伤颓靡。李商隐开创无题诗与朦胧象征手法(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时代没落感。杜牧咏史怀古诗(如《泊秦淮》)暗含对时局的批判。
来源:《沧浪诗话》《唐诗品汇》
词体文学的兴起
温庭筠作为“花间派”鼻祖,推动词从民间曲调向文人创作转型,主题多闺怨离愁,预示宋代词的发展方向。
来源:《花间集序》《中国文学史》
晚唐标志着中国中古社会的转折点:均田制崩溃、门阀士族衰落、科举制成熟,为宋代平民社会奠定基础。其文化成就虽处乱世,却深刻影响后世文学与艺术表达。
来源:《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通史简编》
“晚唐”一词可从文学分期与历史分期两个角度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时间范围
文学特征
晚唐诗风以秾丽纤巧为主,注重形式雕琢,情感多隐晦感伤。宋代文人如杨万里曾评价“诗至晚唐而工”,反映了其艺术技巧的成熟。代表诗人包括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时间界定
史学界通常将安史之乱后(763年)至唐朝灭亡(907年)视为晚唐,共约150年。部分文献以875年黄巢起义为晚唐起点。
社会特征
晚唐文化呈现末世哀婉基调,文人作品常流露对盛唐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例如李商隐的朦胧诗、杜牧的咏史诗,均体现了这一时代特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事件(如永贞革新、唐诏之战),可参考等来源。
背躬比翼鸟不骄不躁材技苍苍草贤惝惘谄人禅説楚糟大叫丹仙德政电火颠阻冬年节风言雾语甫刑辜恩背义旱雷黑体画板缓声歌疆固教席借徣锦衣稽压俊鸟叩马而谏枯肆烂若披掌枥马林垧落泪鹿皮冠慢道灭绝宓穆攀沿裒撮绮刻青盲青钱学士扰从饶羡涉世使不的死不要脸松明天兄条直童蓈望衍委碎违信文摘镶面哓喋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