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诸的意思、望诸的详细解释
望诸的解释
(1).古泽名。 春秋 属 宋 , 战国 时为 齐 地,后归 赵 。故地在今 河南省 睢县 与 山东省 菏泽市 之间。参阅《周礼·夏官·职方氏》。
(2).即 望诸君 。 清 顾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韵》:“适 楚 怀 陈軫 ,游 燕 弔 望诸 。”
词语分解
- 望的解释 望 à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 诸的解释 诸 (諸) ū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犹“之”:“能事诸乎?”。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姓。
专业解析
“望诸”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解释:
一、 本义:古泽薮名
- 释义: “望诸”最初是中国古代“九薮”(九大湖泊沼泽)之一的具体名称。
- 地理位置: 据古籍记载,其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一带,或更具体地指向商丘东北。
- 历史记载: 此义项主要见于早期地理志和注释类典籍。
- 《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荥雒……望诸。”(此条释义源自《周礼》原文及历代注疏,如郑玄注、贾公彦疏等,为“望诸”最原始的地理含义。)
- 《汉书·地理志上》亦有提及豫州泽薮为“圃田”,而“望诸”常被视为其别称或相关区域。(此义项在《汉书》地理志及相关研究中得到印证。)
二、 引申义:著名历史人物的代称(乐毅)
- 释义: “望诸”最广为人知的含义是作为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的封号,即“望诸君”。因此,“望诸”常被用作乐毅的代称。
- 历史背景: 乐毅曾率领燕国等五国联军伐齐,连下七十余城,功勋卓著。后因受猜忌离燕投赵,赵国将“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封予乐毅,号“望诸君”。
- 文化影响: 此代称承载了乐毅忠勇、才能卓越却遭遇坎坷的历史形象,多见于史书和文学作品。
- 《史记·乐毅列传》:“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曰:“望诸,泽名,在齐。赵封毅于观津,号望诸君,望诸,齐泽名,在齐境。”(此条为“望诸君”封号来源的权威历史记载和经典注释。)
-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战国策》直接记录了乐毅受封“望诸君”的史实。)
- 后世文人常以“望诸”指代乐毅,如诗词中用典。
“望诸”一词具有双重含义:
- 地理专名: 指中国古代九薮之一的特定泽薮,位于今豫鲁交界处。
- 人物代称: 特指战国名将乐毅,源于其受封的爵号“望诸君”,成为其身份与历史故事的象征。
主要参考来源依据:
-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望诸”为豫州泽薮。
- 《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涉及古代地理区划及泽薮。
- 《史记·乐毅列传》及司马贞《史记索隐》(中华书局点校本) - 核心史实,明确记载乐毅封号“望诸君”及其来源解释。
-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直接记录乐毅受封“望诸君”的史实。
网络扩展解释
“望诸”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1.古泽名(地理概念)
- 基本释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处湖泊或沼泽地,最初属宋国,后为齐国所有,最终归赵国管辖。其故地位于今河南省睢县与山东省菏泽市之间。
- 文献依据: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清代顾炎武在诗作中亦有提及(如“游燕弔望诸”)。
2.“望诸君”的简称(历史人物称号)
- 人物背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投奔赵国后,赵王封其为“望诸君”,这一称号可能与其封地“望诸”相关。
- 引申含义:后世常以“望诸”代指乐毅,表达对其军事才能或人生际遇的追念,如“弔望诸”即凭吊乐毅。
其他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如、8)提到“望诸”作为成语表示“向众人请教”或“对众人的期望”,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用,需谨慎考据。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地理沿革或人物典故,建议参考《周礼》《战国策》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襃迁奔赴本俗不语兵草鸡巉剥蝉弁钞録仇词穿屋传战黜伏打令弹坑大是大非电瓶额名范进丰伟富国安民公律工业基地股份禬礼孤踪镐饮何干核装置华皓进戍吉网记叙厘豪岭徼马牙硝漂沙朴士潜符钦伏青岁缺门丧柩沙狐胜常审守受命于天衰衽顺贞送别素腕鞉鼓讬陀弯犇雾裳伍籍限齐消患哓舌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