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帑的意思、公帑的詳細解釋
公帑的解釋
公款;國庫。《新唐書·裴胄傳》:“是時,方鎮争剝下希恩,製重錦異綾,名貢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歡。”《舊五代史·漢書·李皇後傳》:“ 高祖 建義於 太原 ,欲行頒賚於軍士,以公帑不足,議率井邑,助成其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 邢太僕 子 願 ,有與 孫月峰 巡撫書雲:‘……伏願明公,下記所司,略損公帑,為贖數椽之敝屋,小復白雪之舊居,月或給米一石,布若幹疋,籍以長養壯髮,綿延後昆。’” *********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幹部間的互相愛護》:“從好意揣測起來,某些同事肉痛旅費之大,未嘗不可以說是為着愛護公帑而說的,原亦未可厚非。”
詞語分解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 帑的解釋 帑 ǎ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帑藏(刵 )(指國庫)。府帑(府庫裡的錢財)。重(恘 )帑(大量的錢財)。 帑 ú 古同“孥”,兒女。 鳥尾:鳥帑。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公帑是漢語中表示國家或公共機構財政資金的專有名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公帑指“由國家或公共團體所有的錢財”,其核心含義強調資金的公有屬性。從詞源學分析,“公”字取自“公共”“公有”,而“帑”為古代藏錢帛的府庫,二者結合後特指歸屬于政府或社會全體成員的財政資源。
在語義範疇上,公帑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 法定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三條,公帑的收支必須納入國家預算管理體系,任何單位不得擅自支配;
- 公益性:作為《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的屬性,公帑使用需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導向,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
- 監管性:國務院《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明确規定,挪用或濫用公帑将依法追究行政及刑事責任。
現代漢語語境中,該詞常見于政府工作報告、審計公告等正式文書,如“加強公帑使用效能”等表述。在詞性分類上,屬于具有集合概念的名詞,不可量化使用,需搭配“管理”“劃撥”“審計”等動詞構成規範表達。
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網絡擴展解釋
“公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定義
- 詞義:指公款或公共財産,特指由國家、政府或公共機構管理的資金和資産。例如稅收、財政預算、公共事業基金等。
字詞結構
- “公”:表示公共的、公衆的;
- “帑”(tǎng):原指貯藏錢財的府庫,後引申為公款、國庫。兩字組合強調“屬于公衆的財産”。
出處與例句
- 古代文獻:《新唐書·裴胄傳》提到“公帑市歡”,指挪用公款讨好他人。
- 現代用法:如“政府應謹慎使用公帑”,強調公共資金的合理管理。
使用場景
- 政策讨論:常見于政府財政支出、公共項目評估等語境,例如“避免浪費公帑”。
- 媒體報道:批評挪用公款行為時使用,如“挪用公帑屬違法行為”。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公款、國庫、公共財政。
- 反義詞:私産、私有資金。
補充說明
“帑”字易被誤讀為“nú”,正确讀音為“tǎng”,需特别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标徹擯絶步談機撤蔀敕葬吹角打早動物園風笛光天海澨盒飯回跸迦持介詞颉地颃空經久不衰金湯刻志苦工賴皮狗連手僚壻裡許瘰癧落網路上賣嘴巴皮馬蛇菜門額孟織彌廣明晳冥坐凝笳蓬居寝默趣解羣盲然疑熱力省役薄賦拭面容言師娘時情侍直壽陵失步受授收因結果淑慎四儀銅山屠販吐火退任橐爚望眼問結文缛橡膠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