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帑的意思、公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帑的解釋

公款;國庫。《新唐書·裴胄傳》:“是時,方鎮争剝下希恩,製重錦異綾,名貢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歡。”《舊五代史·漢書·李皇後傳》:“ 高祖 建義於 太原 ,欲行頒賚於軍士,以公帑不足,議率井邑,助成其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 邢太僕 子 願 ,有與 孫月峰 巡撫書雲:‘……伏願明公,下記所司,略損公帑,為贖數椽之敝屋,小復白雪之舊居,月或給米一石,布若幹疋,籍以長養壯髮,綿延後昆。’” *********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幹部間的互相愛護》:“從好意揣測起來,某些同事肉痛旅費之大,未嘗不可以說是為着愛護公帑而說的,原亦未可厚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公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定義

字詞結構

出處與例句

  1. 古代文獻:《新唐書·裴胄傳》提到“公帑市歡”,指挪用公款讨好他人。
  2. 現代用法:如“政府應謹慎使用公帑”,強調公共資金的合理管理。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補充說明

“帑”字易被誤讀為“nú”,正确讀音為“tǎng”,需特别注意。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帑的意思

公帑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公共財政撥款或者公共經費。它通常指的是由政府或者公共機構撥款用于公共事務、公共服務的資金。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帑這個詞的部首是“工”和“巾”,其中“工”是左邊的部首,稱為“工字頭”,而“巾”是右邊的部首,稱為“巾字旁”。它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公帑這個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清代,是由“公”的形聲,即聲旁“工”和義旁“八”組合而成。而在繁體字中,公帑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公帑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公可以用“八丨厶”表示,其中“厶”是古代的左邊部首。而帑則可以用“石巾”表示,其中的“石”意思是五十,表示帑有很高的價值。

例句

1. 政府每年從公帑中撥款用于教育領域的發展。

2. 這筆公帑是用于修建公共圖書館的。

組詞

公帑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一些新詞:

1. 公帑使用:指的是對公帑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2. 公帑撥款:指政府撥出的公帑資金。

3. 公帑監管:指對公帑使用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財政撥款、公共經費。

反義詞:個人資金、私人財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