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倡言的意思、倡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倡言的解釋

(1) [propose; initiate]∶提出倡儀;建議

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于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三國志·陳思王植傳》

(2) [proclaim]∶揚言,公開提出來

俊疑 飛漏言,還朝,反倡言 飛逗遛不進。——《宋史·嶽飛傳》

詳細解釋

(1).首先陳述某種意見;提倡。《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佛牙》:“世人尊佛太甚,但有一人倡言是佛,俗子萬衆擎跽畏敬……安有敢證其謬者。” 胡藴玉 《<中國文學史>序》:“制科諸公,雖倡言文體,然而伏幾面牆,困守帖括,文不徵實,語多蹈虛。”

(2).揚言。《宋史·嶽飛傳》:“ 俊 疑 飛 漏言,還朝,反倡言 飛 逗遛不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 林兒 意益肆,倡言叢衆中,誣主人婦與私。” 郭沫若 《我的童年》四:“ 易先生 當時便退出了學校,他倡言要辭職,這把一學校的人都鬧翻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倡言"是漢語中具有明确行為指向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一、本義解析 "倡"字本義為領唱(《說文解字》),引申為倡導、發起;"言"指語言表達。二字組合構成"率先提出主張"的核心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公開地提出某種主張或建議"(商務印書館,2016,p.145),強調觀點的公開性與主動性。

二、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典籍,《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鄭太傳》"倡言義兵"為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第1卷p.1426),顯示其自古典時期即承載着"提出重大主張"的語義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詞義重心從早期的"首倡"逐漸向"公開主張"過渡,現代用法更側重觀點的傳播性。

三、用法特點

  1. 行為主體特征:多用于個人或團體作為施動者,如"學者倡言教育改革"。
  2. 語義強度:較"建議""提議"更具正式性和影響力,常見于公共事務讨論。
  3. 句法搭配:常接具體主張作賓語,形成"倡言+主張内容"的結構模式。

近義概念辨析: 與"倡議"相比,"倡言"更強調觀點表達而非行動實施;與"宣稱"相較,則側重建設性主張而非單純聲明。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倡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倡言”由“倡”(提倡、宣揚)和“言”(表達)組成,核心含義是積極宣揚某種觀點或主張,以引發他人共鳴并促進行動。它既包含口頭倡導,也涉及文字、行為等傳播方式。

二、詳細解釋

  1. 提出倡議或建議
    指率先陳述某種意見,并公開提倡。例如:

    • 《三國志》中記載曹植“獨倡言者”,表達對時局的建議。
    • 清代阮元倡言學術文化,推動文選樓藏書建設。
  2. 揚言或公開宣稱
    帶有公開表态甚至警告的意味。例如:

    • 《宋史·嶽飛傳》提到張俊“反倡言飛逗遛不進”,即公開指責嶽飛拖延行軍。
    • 郭沫若回憶錄中描述易先生“倡言辭職”,引發學校震動。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宋史》等古籍,或現代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拜門呈禀垂耀刀頭舔蜜碘酒掉文惡限風馳電擊封墓轼闾豐羽伏抱拂戾共識官封孤貞谾谾胡同颉地颃空截發剉稾寄父敬寵舊醅軍風紀局勇開發利用開土客星槎潰盟困耗勞劇藜光禮際令族流傷率亮麪杖妙訣末後木居海處挪窩兒強辯汽船起叩清倫青橐屈附戎首三棘六異傷廢上套生色侍問受挫撻市拓撲酡然吻合文章無事不登三寶殿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