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汪精卫的意思、汪精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汪精卫的解释

汪精卫(1883-1944) : 大汉奸。名兆铭,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主编《民报》。1910年因谋炸清摄政王载沣被捕。1925年在广州任国民政府常务*********主席兼军事*********主席。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事变后,主张对日妥协。1938年在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年底和日本签订卖国密约。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任代主席、主席。后病死于日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汪精卫作为汉语专有名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人物背景与汉语字义分析:

一、汉语词典角度解析

  1. 「汪」

    现代汉语中多指姓氏、水深广状(如「汪洋」),或拟声词(如狗吠声)。作为姓氏,《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源自古国名「汪芒氏」后裔。

  2. 「精卫」

    典出《山海经》,原为神话鸟名,寓意坚韧不拔。用作人名时,常寄托积极精神。

  3. 姓名组合

    全名属典型「姓氏+双字名」结构,其中「精卫」体现命名者对子女的期许。

二、历史人物定义

汪精卫(1883-1944),本名汪兆铭,字季新,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认知

现代汉语语境中,「汪精卫」一词已脱离姓名字面含义,成为特定历史符号: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3. 夏征农主编.《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汪伪政权档案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21.

网络扩展解释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以下是其生平与历史定位的综合解析: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贡献

汪精卫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民报》主要撰稿人,宣传革命思想。1909年策划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成为反清革命象征。辛亥革命后,他曾参与南北议和,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

二、政治生涯的转折

三、伪政权与历史评价

汪伪政权未被国际承认,其统治区域推行“清乡运动”等政策,协助日军镇压抗日力量。此举使其背负“汉奸”骂名,被视作民族罪人。但其早年革命贡献仍被部分学者客观提及,形成“英雄到罪人”的复杂历史评价。

四、死亡与后续影响

1944年因“骨髓肿”病死于日本名古屋,尸体被运回南京葬于梅花山。抗战胜利后,其墓地被国民政府炸毁,骨灰下落不明。其政治选择成为近代中国“主战派与主和派”博弈的典型案例。

总结

汪精卫的一生呈现从革命者到叛国者的极端转变,其早年革命行为与后期卖国行径形成强烈反差。历史学界普遍认为,他的政治选择既有个人权力欲望驱动,也受当时中日实力悬殊的客观环境影响,但无法改变其背叛民族的根本性质。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头便斋辫子賝贡酬许春谷逴越大名鼎鼎弹断氮气等比吊死抵啎豆渣多视角浮浅附属国高高手儿咕咙锅巴郭索翰毛皇经惶迫回报惠州互经活泛疥驼稷稷金晕局束阚虓蜡彩乐游园连四纸力学不倦笼袖乱人耳目漫沙慢声暮商能近取譬剽劲劈心里愆亢惬素清疆惹祻哨壶沙质深情故剑社饮朔光死译外监往程无价之寳相荡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