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汪精卫的意思、汪精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汪精卫的解释

汪精卫(1883-1944) : 大汉奸。名兆铭,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主编《民报》。1910年因谋炸清摄政王载沣被捕。1925年在广州任国民政府常务*********主席兼军事*********主席。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事变后,主张对日妥协。1938年在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年底和日本签订卖国密约。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任代主席、主席。后病死于日本。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以下是其生平与历史定位的综合解析: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贡献

汪精卫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民报》主要撰稿人,宣传革命思想。1909年策划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成为反清革命象征。辛亥革命后,他曾参与南北议和,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

二、政治生涯的转折

三、伪政权与历史评价

汪伪政权未被国际承认,其统治区域推行“清乡运动”等政策,协助日军镇压抗日力量。此举使其背负“汉奸”骂名,被视作民族罪人。但其早年革命贡献仍被部分学者客观提及,形成“英雄到罪人”的复杂历史评价。

四、死亡与后续影响

1944年因“骨髓肿”病死于日本名古屋,尸体被运回南京葬于梅花山。抗战胜利后,其墓地被国民政府炸毁,骨灰下落不明。其政治选择成为近代中国“主战派与主和派”博弈的典型案例。

总结

汪精卫的一生呈现从革命者到叛国者的极端转变,其早年革命行为与后期卖国行径形成强烈反差。历史学界普遍认为,他的政治选择既有个人权力欲望驱动,也受当时中日实力悬殊的客观环境影响,但无法改变其背叛民族的根本性质。

网络扩展解释二

汪精卫

汪精卫,是一个常见的词汇,指的是20世纪初著名的政治家汪精卫的名字。拆分部首为水和力,共8笔。

汪精卫这个词的来源是以其本人名字命名的。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经担任过*********中央执行*********主席、************临时大总统等职务。他的政治活动影响深远,所以他的名字也广为人知。

在繁体字中,汪精卫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但是关于汪精卫的具体古代写法暂时无法查到相关资料。

一些关于汪精卫的例句:

1. 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

2. 汪精卫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是一些与汪精卫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汪精卫纪念馆、汪精卫事迹、汪精卫粉丝

近义词:汪精卫的其他称呼有汪文蔚、汪公、汪公子等

反义词:反汪精卫、批判汪精卫

别人正在浏览...

艾炷百折裙本训麃邑毕举不即藏头诗参偶蝉子蚩氓大封戴头识脸旦昏捣动殿使绖皇斗狠二豪繁囿風迹分情干将干馏躬履犷卤广袖懽畅阍犬脚蹼节察朘薄捃刀客船旁趋飘邈苹车披退前汉气厉轻健榷扬佉苴三白食善道赏俸市头婆数四台命天放铁磬土木工程土祇惋懑晚衙沃续五谷不分显处仙门嚣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