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射义》:“賁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餘皆入。” 孔颖达 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史记·淮阴侯列传》:“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从心坎里》:“这种精神和‘亡国大夫’的奴性正是立于相反的两极端。”
“亡国大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常带有贬义色彩。这一群体因缺乏忠诚和智慧,未能尽到辅佐君主的责任,导致国家灭亡。
出处与典故
源自《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注解释为:“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史记·淮阴侯列传》也引用类似表述,强化其贬义内涵。
使用场景
近义与反义
结构特点
成语为偏正式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总结来看,“亡国大夫”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批判,也蕴含对忠诚与责任的反思。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典故,可参考《礼记》《史记》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亡国大夫》是一个成语,意为背叛国家、投降敌人的人。形容曾经在国家权益面前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士。
《亡国大夫》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亠、厶、大、勹、人」五个部首。它一共包含了19个笔画。
《亡国大夫》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位名叫陈平的贵族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燕,投效敌国赵的故事。从此以后,亡国大夫成为了指代背叛国家的形象。
《亡国大夫》的繁体字为「亡國大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亡国大夫」可能写作「亡國大夫」或者「亾國大夫」。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变化。
亡国大夫被视为背信弃义的人,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唾弃。
亡国大夫没有相关的组词。
近义词包括叛国、背叛、投敌、投降等。
没有反义词和亡国大夫相对应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