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壝的意思、外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壝的解释

围绕祭坛的矮土墙。亦泛指祭坛。《魏书·礼志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斗、司中、司命、司禄、司民在中壝内,各因其方。其餘从食者合一千餘神,餟在外壝内。”《隋书·礼仪志一》:“请五帝座悉於坛上,外壝二十八宿及雨师等座,悉停为坎。”《宋史·礼志二》:“ 仁宗 天圣 六年,始筑外壝,周以短垣,置 灵星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壝是古代礼制建筑中的专用术语,指围绕祭坛、宫室等主体建筑的外层矮墙或矮土台。这一建筑形制最早见于《周礼》,其功能在于划分祭祀场所的等级空间,例如《周礼·天官》记载“设其社稷之壝”,郑玄注曰“壝谓坛及堳埒也”,说明外壝与内壝共同构成礼制建筑的边界体系。在形制特征上,外壝通常以夯土筑成,高度低于主体坛体,唐代杜佑《通典》描述“外壝方二十丈,高八尺”,其尺度与方位均需符合阴阳数理。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特别指出,外壝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辨等威”的礼器,通过空间距离体现祭祀者的身份差异。北京社稷坛现存清代外壝遗存,以青白石砌筑四面壝门,印证了历史文献中“壝门四色”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外壝”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外壝(拼音:wài wéi)原指古代祭坛外围的矮土墙,后引申为外部的坚固壁垒或防线。在比喻语境中,也可表示困难、障碍或阻碍。


二、详细解释

  1. 本义
    指围绕祭坛的矮土墙,属于古代祭祀场所的组成部分,如《周礼》中记载的“设外壝以卫神位”。

  2. 引申义

    • 物理屏障:泛指外部的防御工事或边界,如城墙、关隘等。
    • 抽象障碍:比喻需要克服的困难或挑战,例如“突破外壝,方能见真章”。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区分

需与发音相近的“外庤”(外痔)区分,后者是医学病症,与“外壝”无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邦计弊惫鄙老部吏从军行存救丁忧杜陵翁堕泪碑方舄反接封冻浮头共谋苟且后驾讳迹呼吸系统绞缠交愤叽叽嘈嘈暨罗女近火先焦金銮坡紧缺记说拦横凉马台留芳千古陇断芦箔满世界懋建没分豁木谏囓臂飘散秦鉴穷市凄酸任身骚人雅士觞滥圣子神孙摄氏温度计世祀失养私文随趂调徵提款徒负虚名突如其来危阁魏徵文谱卧翻武怒飨德贤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