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厉内荏的意思、外厉内荏的详细解释
外厉内荏的解释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后汉书·郎顗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效而寒温不效也。”参见“ 色厉内荏 ”。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
- 内荏的解释 内心怯懦。《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荏,柔也。”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刚。” 茅盾 《追求》四:“他自己承认
专业解析
“外厉内荏”释义
“外厉内荏”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形容人外表强硬严厉,内心却怯懦软弱。其核心含义在于揭示表里不一的矛盾状态。
-
核心释义:
- 外厉: 指外表表现得强硬、严厉、凶猛或有气势。
- 内荏: 指内心实际上怯懦、软弱、空虚或缺乏底气。“荏”本指植物软弱,引申为软弱、怯懦。
- 整体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强大、强硬,实则内在虚弱、胆怯。
-
出处溯源:
该成语源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后汉书·郎顗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 此处用以批评当时的高官外表恭敬严厉,实则内心怯弱,不能真正辅佐国事。
-
现代用法与释义:
在现代汉语中,“外厉内荏”主要用来形容人:
- 表面气势汹汹、声色俱厉,内心却十分恐慌、底气不足。
- 试图用强硬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虚弱、恐惧或不安。
- 常带有贬义色彩,揭示其色厉内荏的本质。
-
语法与结构:
- 属于联合式成语(外厉 + 内荏)。
- 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 近义词包括: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 反义词包括:表里如一、名副其实、外柔内刚。
-
例句示范:
- 面对确凿的证据,他虽仍试图辩解,但言语间已显露出外厉内荏之态。
- 那个领导对下属总是外厉内荏,遇到真正棘手的问题就退缩了。
- 侵略者的外厉内荏在人民的顽强抵抗下暴露无遗。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外厉内荏”词条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 “外厉内荏”词条释义。
- 《后汉书·郎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成语原始出处。
-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外厉内荏”的详细解释与例句。
网络扩展解释
“外厉内荏”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wài lì nèi rě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指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形容人外表看似严厉或强势,实则内在缺乏底气或能力。这一成语常用来批评言行不一致、虚张声势的行为。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后汉书·郎顗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
这里通过描述官员表面恭敬、实则无能的形象,揭示了成语的批判性内涵。
近义词与关联词
- 外强中干:表面强大,内在空虚(强调实力不足)。
- 色厉内荏:出自《论语》,与“外厉内荏”意义相近,但侧重神态与内心的反差。
- 色厉胆薄:外表严厉但胆怯懦弱(更突出性格弱点)。
字义拆解
- 外:外部、表面;
- 厉:严厉、强硬;
- 内:内心、本质;
- 荏:软弱、怯懦(原指植物白苏,引申为柔弱)。
用法示例
- 描述人物:“他看似强势,实则外厉内荏,遇到挑战便退缩。”
- 分析现象:“某些政策外厉内荏,缺乏实际执行力。”
与“色厉内荏”的区别
两者意义相似,但来源不同:“色厉内荏”出自《论语》,侧重神态(色)与内心的矛盾;而“外厉内荏”出自《后汉书》,更广泛指代内外表现的反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爱惜羽毛白衣相宝籍褒奖雹神鼻垩挥斤鉢特摩厂子丞郎逞意楚怀刺诗催命敌众我寡杜渐除微督行讣帖改取鼓轮国蠹焊点矫时慢物交心酒祭地解聘京广线技校沮桡刻省瞘瞜来萃瞭见灵署禄胙煤球鸣鶪明儁冥途鸣玉溪木钉迫使普教跄地千亩情常青蟾兔穷览漆身吞炭缮治梢公十族寿诞瘦弱随访太平广记铁汉头状花序狎昵小报告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