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職掌王畿内兵馬軍事的官吏。《穆天子傳》卷一:“丙寅,天子屬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勅憲。” 郭璞 注:“郊父,即圻父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戒敕為文,實詔之切者, 周穆 命郊父受敕憲,此其事也。”
“郊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主流釋義(權威來源支持)
指古代職掌王畿内兵馬軍事的官吏,屬于官職名稱。這一解釋源自《穆天子傳》卷一記載:“乃命正公郊父,受勅憲”,郭璞注“郊父,即圻父也”,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也提到相關職能。該詞中的“郊”指王城外圍區域,“父”通“甫”,是對男子的尊稱,整體表示負責都城周邊軍事防衛的官員。
其他釋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郊外種田的農民父親”,比喻貧困的農村家庭。此說法未見于古代文獻,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拆分解讀,權威性存疑。
建議:若用于學術或曆史研究,應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并參考《穆天子傳》《文心雕龍》等原始文獻;若涉及現代語境下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郊父(jiāo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郊”和“父”。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郊父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尚書·泰誓》中,《尚書》是我國公認的最早的曆史文獻之一,記錄了中國封建曆史的發展過程。
郊父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郊父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仍然保持着相似的意義。但由于古代字體的變遷和演化,具體的寫法不容易确定。
以下是一些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郊父這個詞語:
一些與郊父相關的組詞,可以進一步拓展語境和理解:
近義詞可以包括農人、鄉村居民,表示類似的意思。
反義詞可能是都市人、城市居民,表示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