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緻,大概。 漢 王充 《論衡·别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慕料貧富不相如,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 劉盼遂 集解:“慕料二字為古成語,猶言概要。”
“慕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及出處可綜合如下:
“慕料”意為大緻、大概,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合成詞,主要用于表達對事物概況的籠統描述。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王充的《論衡·别通》:
“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慕料貧富不相如,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
(意為:博學之人與無知者的差距,如同富人與窮人的差異,兩者之間的大緻情況無法相提并論。)
現代學者劉盼遂在《論衡集解》中注解:“慕料二字為古成語,猶言概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衡》原文及劉盼遂的注解文獻。
慕料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意義。在一般情況下,慕料的意思是指對某人某事産生濃厚的興趣、喜愛或追求。因此,慕料常用來形容對某人的仰慕,或者對某種事物的渴望。這個詞也可以表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敬仰。
慕料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忄(心部)和米(米部)。其中,忄是“心”的簡化形式,代表心理活動;米則代表了糧食,引申為物質方面的需求。慕料總共由10個筆畫構成。
慕料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源自于對美好事物的推崇和向往。在正體字(繁體字)中,慕料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在古時候,慕料的寫法是“慕賚”。這個字形由20個筆畫組成,正式承認為漢字的标準寫法。
1. 他對那位藝術家真是慕料的不得了。
2. 我對學習外語抱有慕料之心。
組詞:慕名、慕情、慕容。
近義詞:仰慕、崇拜、愛慕。
反義詞:厭惡、厭棄、蔑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