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論》:“雲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
(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二十:“善、惡、無記,是三性也。”
(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 唐 呂岩 《敲爻歌》:“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洩。” 唐 呂岩 《憶江南》詞之八:“三性本同一體内,要燒靈藥切尋鉛。”
(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 漢 王充 《論衡·命義》:“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
“三性”是一個多領域術語,不同語境下含義不同,以下是綜合解釋:
法相宗三性
善惡無記性
王充《論衡》三性
其他哲學觀點
如需更深入某領域解釋,可參考對應來源文獻。
《三性》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事物存在的要素、性質或特征。它包含了“三”的概念,表示事物的三個方面或組成部分。
《三性》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彳”,它的拆分筆畫數為8畫。
《三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漢字中,口表示嘴巴、言語,彳表示行走、步履。将這兩個部首結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三性》,用來表達事物的三個方面或特征。
《三性》在繁體中的寫法仍然是“三性”,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三性》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性》的例句:
1.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三性。
2. 這種物質具備穩定性、可塑性和可再生性這三性。
3. 藝術作品需要具備創造性、表現性和感染力這三性。
與《三性》相關的組詞有:
1. 三重性:指事物具有的三重特征或性質。
2. 三個方面:表示對事物的研究或讨論時分為三個方面進行描述。
3. 三元性:指事物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具備的三個重要特征或性質。
與《三性》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三個要素
2. 三個特點
3. 三個方面
與《三性》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單一性
2. 單個方面
3. 單一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