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徒裎。《韓非子·初見秦》:“聞戰,頓足徒裼,犯白6*刃,蹈鑪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參見“ 徒裎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徒裼漢語 快速查詢。
"徒裼"一詞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徒"指赤腳行走(徒跣),"裼"指袒露上身。二字組合後,整體表示赤腳露體的狀态。該詞與"徒裎"為同義詞,常見于古代文獻的異文互現中,如《史記·張儀列傳》将"徒裎"寫作"徒裼"。
二、文獻例證
三、使用特征 該詞屬于書面色彩濃厚的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在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中,明确标注其與"徒裎"的互訓關系。
需注意:由于該詞涉及身體暴露的描寫,在當代語境中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是否得體。
《徒裼》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身着裹腿衣的樣子。通常形容人們在古代名勝區或者廟宇中遊玩時,為了適應出行或是禮儀需要而穿上這種服飾。
《徒裼》的部首是彳,筆畫數為11。
《徒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巡幸和重大慶典的隆重場面。代表權威和尊貴的禦極服飾往往會采用裹腿衣物,表達着古人對于美、尊貴、“貴族風範”的追求。在現代,即使不再流行穿着裹腿衣的時尚,但這個詞仍被廣泛運用于文學、曆史、藝術等領域。
在繁體字中,徒裼被寫成「徒裼」或者「徒‘裼‘」。
在古代,「徒裼」一詞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可以參考《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微虬者也」。
1. 因為今天我們去參觀了古代皇宮,所以我們身穿徒裼的古裝,親身體驗了一把古代皇室的風範。
2. 這幅古畫中的人物衣着華麗,各自身穿徒裼,展現出了古代的風貌。
同義詞:包裹、裹腿
反義詞:裸露、赤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