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格的意思、不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格的解釋

(1).不至。《逸周書·和寤》:“後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風。”

(2).不可相鬥。《逸周書·武稱》:“窮寇不格。” 孔晁 注:“格,鬥也。” 朱右曾 校釋:“格謂相拒捍也。”《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格”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用例,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不來;不至”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卷第523頁明确标注,“格”通“徦(jiǎ)”,表“至”義,“不格”即“不來”,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未到達某處。例如《尚書·周書》中“不格奸”即指“不至奸惡”,強調行為未達極端狀态。

二、“不抗拒;不争鬥”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7頁指出,“格”在先秦文獻中可作“擊打”“對抗”解,“不格”引申為“不抗争”“不排斥”。如《逸周書·武紀》中“不格其力”指不消耗武力對抗,體現古代政治策略中的懷柔思想。

三、“不符合規範;不相合”

《辭源》(修訂本)第1236頁釋“格”為“法式、标準”,“不格”即指“不合規格”“不合法度”。如宋代公文術語“文書不格”表示公文格式有誤,需重新修訂後方可生效。

網絡擴展解釋

“不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結合多個來源的文獻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不至

    • 出處:
      源自《逸周書·和寤》:“後降惠于民,民罔不格,惟風。”。此處的“不格”意為“不至”,指百姓無不歸附(君王恩惠普及,民衆沒有不歸順的)。
    •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狀态未達到某種程度或範圍,常見于古籍中強調結果或界限的語境。
  2. 不可相鬥

    • 出處:
      《逸周書·武稱》提到“窮寇不格”,孔晁注釋“格,鬥也”,朱右曾進一步解釋為“格謂相拒捍也”。
    • 引申含義:
      “格”在此處指對抗、争鬥,“不格”即不可抵抗或避免沖突,如《史記·張儀列傳》中以“虎之與羊不格明矣”比喻力量懸殊時的必然結果。

二、其他補充

“不格”的兩種含義均與古代軍事、政治語境相關,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建議查閱《逸周書》《史記》等原典,或參考權威古籍注疏(如漢典)以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齋抱雞保稅店薄酌便做并居忏滌長篇酬應村獠丹楓調懴恩狎反光燈防虞分擔伏曆負債搞髒弓梢挂箭海陸空氦氖激光器後祇花乳石家兒奸彊交輝寖薄禁不住警絕絶膑闊步高談爛銀盤理策靈星力言落末門捷列夫面分彌天大禍偶影頩顔仆從軍觞斝盛道折拗沈靜身派雙睩書鼓夙賊貼承體候體育課同惡相求妄妖違世絶俗威香銷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