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託諭 ”。谓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假灵龟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託諭,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宋 程洵 《锺山先生行状》:“故其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达意所欲言者。” 明 吴宽 《玉涧记》:“学道者守一身而忘万物,凡口鼻耳目之属,皆有所託諭。”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託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
“讬喻”的汉语词典释义
“讬喻”(亦作“托喻”)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讬”(寄托)和“喻”(比喻、说明)组合而成,属于修辞学范畴的术语。其核心含义为: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深层含义或情感。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义分解
合称后,指借他物委婉表达本意,常见于古典诗文创作。
修辞功能
在文学中,“讬喻”是通过意象(如自然景物、典故)间接传达作者的情志或讽谏,兼具含蓄性与艺术性。例如:
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讬喻忠贞,暗含政治理想。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讬喻:寄托于比喻而表达。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0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第1021页。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说明:
通过比兴手法,将情感或议论隐含于物象描述中。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1535页。
古典文献例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指出:
“讬喻以明意,因物以徵志。”
强调借外物寄托心志,是诗文创作的核心手法之一。
参考资料
“讬喻”(tuō y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修辞或文学表达。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通过借用他物或比喻手法来寄托、表达某种隐含的意思。例如,用自然现象暗喻人情世故,或用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文心雕龙》或曹植相关作品。
安税半球备考北向鳖燥炽结床敷呲呲翠粲邨舍大和上叨絮导源电闸丁强飞念伏泉梗秽功成行满供顿功夫狗命毂击沽名吊誉晦盲否塞奬劳吉笄经首倦憩军前旷女老态羸败莲子立主马兜零媒互人明火持杖内机泥龙拍档骈匝钱品切叹如花似锦擅室神出鬼入身先朝露收音机霜鲜暑暍头晕外因王基违寒韦衣虾斗闲安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