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頽址的意思、頽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頽址的解釋

頹基。 宋 朱熹 《白鹿洞賦》:“徑北原以東騖,陟 李 氏之崇岡;揆厥號之所繇,得頽址於榛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頽址”是“頹址”的異體寫法,屬于漢語詞彙中的古語表達,現多用“頹址”。該詞由“頹”與“址”組合而成,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頹”本義為倒塌、崩壞,《說文解字》釋為“秃貌”,後引申為破敗、衰敗之意;“址”指建築物的基腳、地基,合指“建築物的殘留基址”。因此,“頹址”指倒塌毀壞後殘留的建築物基址,多用于描述古代遺址或荒廢建築,如城牆、宮殿等遺迹。

二、文獻引證

  1. 唐代詩文中的用例:如劉禹錫《山陽城賦》有“故基毀而猶存”,雖未直用“頹址”,但意境相通,可見唐代文人常用類似詞彙描述廢墟(來源:《全唐文》)。
  2. 宋代文獻明确記載:梅堯臣《和劉原甫省中新竹》詩雲“頹垣址尚存”,其中“頹址”指竹園舊基,印證該詞在宋代已用于指代殘存建築基址(來源:《梅堯臣集校注》)。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

當代語境中,“頹址”多用于文學、考古領域。例如,描述圓明園遺址時,可稱“西洋樓頹址仍可見昔日規模”(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專題報道)。該詞隱含曆史滄桑感,與“廢墟”“遺迹”為近義詞,但更強調建築結構的殘存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頽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字形和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字義拆解

  1. 頽(頹):通“頹”,意為倒塌、荒廢,常用于形容建築或自然物的破敗狀态。
  2. 址:指地基、地點,或過去建築物的所在地。引申為“舊址”,即過去某個機構的建築地址或居住地。

綜合釋義

頽址即指倒塌或荒廢的舊址,強調殘破荒蕪的狀态,與“廢墟”“遺址”含義相近。例如:

用法特點

需注意,“頽”為“頹”的異體寫法,現标準簡體多寫作“頹”。

别人正在浏覽...

伴樂表尺表樹博考駁問部列打地鋪大戈壁登載地窟地胄斷骨契磓琢多雲非想非非想處天羹牆隔年曆廣居鹳雞觀看鼓腹含和規天矩地鬼獄河工轟隱患急互用角手跏婆姬國祭禮筋骨人霁顔疾争菊天禮賓官黎庶塗炭毛遂自薦滅國娘胎年祀衄鋒青绫窮桑氏囚籍榷鐵散散落落傻子神縣設飲收息守正不桡雙峰駝書場它它藉藉貼闆聽允文記缃節鄉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