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t knowledge] 失傳的學問
不然起絕學,猶當垂後統。——劉因《張燕公讀書堂》
(1).棄絕學業。《老子》:“絶學無憂。”《莊子·山木》:“ 孔子 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絶學捐書。” 宋 蘇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學抱天藝。”
(2).失傳的學問。《漢書·韋賢傳論》:“ 漢 承亡 秦 絶學之後,祖宗之制,因時制宜。” 宋 朱熹 《近思錄》卷二:“為去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 清 黃景仁 《董子讀書台》詩:“ 廣川 紹絶學,命世 伊 呂 儔。”
(3).謂造詣獨到之學。 清 恽敬 《<說文解字諧聲譜>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學,求前人之墜緒,開後來之精識。”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高郵 以其絶學釋 姬 漢 古書,冰解壤分,所無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絕學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失傳的學問或中斷的學術傳統,強調其瀕臨消亡或已無後繼者的特性。該詞由“絕”(斷絕、消失)與“學”(學問、學術)組合而成,凸顯文化傳承中的斷裂現象。例如《漢書·劉歆傳》中“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義理備焉”即暗示某些古文經學曾面臨失傳風險(雖未直接用“絕學”,但描述了學術搶救行為)。
其引申義可指極高深、獨到的學問,因掌握者極少而近乎“絕世”。如宋代張載“為往聖繼絕學”的宏願,既指複興中斷的儒家道統,亦暗含對學問至高境界的追求。此用法側重學問的稀缺性與卓越性。
近義詞辨析:
權威來源參考:
“絕學”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指因曆史原因中斷或未被傳承的學術體系。例如:
形容學問造詣精深且具有獨創性,常與“聖學”關聯。例如:
此義項源自道家思想,主張摒棄世俗學問以求精神自由。例如:
“絕學”一詞具有雙重性:積極層面指高深或亟待傳承的學問(如“為往聖繼絕學”),消極層面則與學問中斷或主動棄學相關。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坳塘半仗弁帶避居弊落兵器不察昌繁承宣車帷馳駈赤鐵礦寵錫酬願除卻翠赮大部大驚小怪大樂淡靜頂水點亸剝咄嗟之間風口蜂腰海納河伯使者合瓢胡姑姑假姨姨會酒昏頑借支徑寸心郡庭磊垝陵冢倫拟旅農撓挫囓食彭家珍坯料批首秦洞蚯螾栖心軟車箬下春钑花三垂上則神雀詩朋恃性霜棧私函酸母土階無可比拟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