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谶符命之书。《后汉书·方术传序》:“故 王梁 、 孙咸 ,名应图籙,越登槐鼎之任。” 李贤 注:“ 光武 以赤伏符文,拜 梁 为大司空,又以讖文拜 孙咸 为大司马。”《旧唐书·儒学传下·柳冲》:“ 唐公 名应图籙,动以信义,豪杰响应,天所赞也。”
“图箓”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谶纬学说和道教文化,指预示天命或祥瑞的图谶符命。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与构成
“图箓”由“图”与“箓”二字复合而成。
因此,“图箓”合称,核心含义是象征天命所归、王朝兴替或神圣力量的神秘图谶与符命文书。它被视为天意的显现,是政权合法性和神圣性的重要依据。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图箓”观念盛行于汉代谶纬之学兴起的背景下。谶纬是附会儒家经典、预言吉凶祸福的学说,“图箓”常与之结合,成为论证帝王受命于天的重要工具。例如,史书中常见“受命之符”、“赤伏符”等记载,均属“图箓”范畴。光武帝刘秀就曾利用《赤伏符》的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来证明自己称帝符合天意。
在道教中,“图箓”则演化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书。道教认为,传授特定的“图箓”是确立师徒关系、赋予道士行法资格的关键仪式。这些“图箓”被认为蕴含着神灵的名讳、形象和力量,是道士沟通神明、施行法术的凭证。
象征意义与引申
“图箓”超越了具体的图文形式,成为一种天命所归、祥瑞降临或神圣授权的象征符号。它代表着:
因此,“图箓”一词常与“符命”、“谶纬”、“祥瑞”、“受命”等概念紧密关联。
权威参考来源:
“图箓”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古代文献和宗教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与含义
拼音为túlù(ㄊㄨˊㄌㄨˋ),字面意义为“图谶符命之书”,指古代预言天命、吉凶的图文典籍,多与帝王受命或政权更替相关。
历史与文献出处
“箓”的深层含义
“箓”本指帝王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如“高祖膺箫受图”),后延伸为道教的符咒秘文(如“符箓”),兼具政治与宗教色彩。
相关词语
建议:若需更权威的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道教大辞典》中的相关条目。
抱厦厅宝珍倍费遍布麃麃补短草蓐超阔盛器逞瑞城市群晨膳齿牙馀慧垂翼鉏翦出人意外雕陵鹊低声波房匳风禁鹤軿悔婚回头路加纳酱棚监临谏说极睇精细酒痨鸡瘟隽谈举座开涖雷祖连檐緑罽棉被靡匜南烹女脚爬山虎骈错泼货抢红乾雪泣辜乞宥认帐韶虞生白食无求饱霜晖偷佞舃卤威赫悟道五幡武録小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