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施刑恰当。《易·噬嗑》:“噬肤灭鼻,无咎。” 王弼 注:“噬,啮也。啮者,刑克之谓也。处中得位,所刑者当,故曰噬肤也。” 孔颖达 疏:“肤,是柔脆之物,以喻服罪受刑之人也。”
(2).比喻关系亲近。《汉书·佞幸传·董贤》:“﹝ 哀帝 ﹞遂册免 明 ( 丁明 )曰:‘……有司致法将军请狱治,朕惟噬肤之恩未忍。’” 颜师古 注:“噬肤者,言自啮其肌肤。詔云,为 明 是 恭后 之亲,有肌肤之爱,是以不忍加法。”
“噬肤”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刑罚执行得当、顺利无碍。该义项源于《易经·噬嗑》中的卦象描述:“噬肤灭鼻,无咎。” 王弼注解为“处中得位,所刑者当”,即以咬噬柔嫩皮肤比喻刑罚恰当,受刑者服罪无怨。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肤”象征柔脆之物,代指服罪之人,强调刑罚的合理性。
用于形容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指因情感深厚而不忍施加惩罚。例如《汉书》记载汉哀帝因与丁明有“噬肤之恩”(如自咬肌肤般的亲近之情),不忍对其治罪。颜师古注称此为“肌肤之爱”,突显血缘或情感上的紧密联系。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噬”多指“咬”的动作,而“噬肤”作为古语词汇,其使用场景多见于文献或特定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噬肤(shì fū)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某种巨大的疼痛或剧烈的煎熬,其本义是指一种极度痛苦的感觉,好像有一种力量在咬嚼或刺扎肌肤。
噬肤这个词由“口”(kǒu)和“月”(yuè)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1。
噬肤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形容了一种痛苦到极点的感觉。后来,它被广泛运用于描述人们痛苦、煎熬的心情和生活境遇。
噬肤的繁体字为「噬膚」。
在古代,噬肤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汉字形式为「嗍膚」。
1. 失恋的痛苦让他感到心如噬肤,难以承受。
2. 那个残忍的战场让士兵们体验了真正的噬肤之痛。
噬心、噬骨、噬魂、噬血、噬咬等。
折磨、蹂躏、煎熬、痛楚。
如愿以偿、甘之如饴、心旷神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