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蹇》:“蹇,難也。”又《剝》:“剝,不利有攸往。”後因以“蹇剝”謂時運不濟。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遭時屯坎,浮生蹇剝。” 元 耶律楚材 《和馮揚善韻》:“今日窮途雖蹇剝,他時行道自亨貞。” 清 朱彜尊 《畢上舍大生止酒經年冬夜枉過勸之複飲賦三十韻》:“此時浮一醆,亦足忘蹇剝。”《人民文學》1978年第6期:“朕以薄德,罹此蹇剝。”
“蹇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源自《周易》的兩個卦名:《蹇》卦和《剝》卦。《蹇》卦象征“艱難”,《剝》卦則預示“不利有所行動”(參考)。因此,“蹇剝”合指時運不濟、處境艱難,常用于形容人生或境遇的困頓。
發音與變體
拼音為jiǎn bāo(部分文獻注音為jiǎn bō,如)。兩種發音均存在,但“bāo”更常見于現代辭書(如)。
延伸解釋
使用場景
該詞屬書面語,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文體,現代使用較少。適合描述人生挫折、仕途不順或環境困苦等情景。
近義詞與關聯
類似詞彙包括“困蹇”“坎坷”“時乖命蹇”等,均以《周易》卦象為文化背景,體現中國傳統哲學對命運的解讀。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或發音差異,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重編國語辭典》(來源:)。
《蹇剝》是一個成語詞彙,意思是指困難、痛苦、艱辛的境況。
《蹇剝》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辵”和“包”。其中,“辵”是指走路的意思,也是“辶”的異體字。而“包”則是指裹住、包圍的意思。
在筆畫上,整個成語一共有18畫。
《蹇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南匈奴傳》中的一句話:“凡在蹇剝之中,各圖其生常。”這句話意思是說,在困苦和艱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要設法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繁體字中,蹇字和剝字的形态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的線條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蹇剝》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根據具體的字帖、碑刻等來源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别。
1. 他在蹇剝的生活中努力工作,終于取得了成功。
2. 在經曆了蹇剝之後,他更加珍惜現在的一切。
蹇剝境地、蹇剝境況、蹇剝艱辛、蹇剝生活
艱難困苦、勞累困頓、艱辛
順遂、順利、平坦、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