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 唐 杜牧 《感懷》詩:“屯田數十萬,隄防常慴惴。”
“慴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è zhuì,表示恐懼、憂懼不安的意思。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慴”和“惴”組成,兩字均有恐懼的含義。其中:
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漢書·甯成傳》中“人皆惴恐”,以及《孟子·公孫丑》中“吾不惴焉”,均體現其形容内心不安的語境。現代使用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述。
與“儾惴”的區别
需注意與另一形近詞“儾惴”(nàng zhuì)區分,後者意為“怯懦無能”,出自元代戲曲《西遊記》,兩者含義和用法完全不同。
總結來說,“慴惴”側重心理層面的恐懼不安,而“儾惴”則描述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需根據具體語境辨别。
《慴惴》(shè zhì)是一個表示害怕、恐懼的詞語。它形容人在面臨某種威脅、驚險或困難時所産生的戰栗、恐懼的情緒。
《慴惴》包含兩個漢字:慴和惴。
慴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0個筆畫。
惴的部首是忄,總共有12個筆畫。
《慴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爾雅》一書中。在古代,人們常用它來形容恐懼、畏懼的心理。
繁體字《懾惴》也有同樣的意思,隻是在字形形狀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慴惴》的古時寫法是「慴懾」字,表達的意思與現今相同。
1. 他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感到慴惴不安。
2. 在黑暗的森林中,我感到一絲慴惴的不安。
3. 她敢于面對困難,沒有絲毫慴惴之色。
慴慫(shè sǒng):意為膽小、畏縮。
惴恐(zhì kǒng):意為害怕、驚恐。
慴伏(shè fú):意為畏縮、低頭認輸。
懼怕、畏懼、驚恐
勇敢、無畏、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