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读博士的意思、侍读博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读博士的解释

古代官名。 南朝 宋 置,授诸王经学。《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侍读博士 荀詵 諫, 休茂 杀之。” 胡三省 注:“侍读博士,授诸王经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侍读博士是中国古代具有特殊职能的学官称谓,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与职官制度两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侍"字取《说文解字》"承也"之本义,强调陪从地位;"读"字据《广韵》"诵书也",指经义讲授;"博士"源自战国"博通之士"概念,秦汉确立为掌教典籍的官职。三字组合体现"随侍讲授的经学专家"的复合词义。

二、制度沿革 该官职最早见于北魏官制,《魏书·官氏志》载明属东宫体系,主要负责太子经史教育。唐代扩展为弘文馆、崇文馆的常设职位,《唐六典》规定须通五经以上者充任,品级在正五品至从六品间波动。

三、职能特征

  1. 教育职能:承担皇室成员及贵胄子弟的经典讲授,尤重《孝经》《论语》等帝王教育典籍
  2. 顾问职能:备帝王咨询经史疑难,参与御前讲经活动
  3. 校勘职能:部分时期兼领典籍整理,如北宋馆阁制度中的校书职责

四、历史流变 宋代该职逐渐虚衔化,元代废止。明清虽保留"侍读"官职,但剥离博士称谓,转为翰林院修撰系统的辅佐职位。

主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侍读博士”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含义和职能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说明:

一、起源与职能

该官职最早设立于南朝宋时期,主要职责是教授诸王经学。其名称中的“侍读”体现了为皇室成员讲学的服务性质,“博士”则延续了秦汉以来对高级学者的称谓传统。

二、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五年》记载了典型案例:“侍读博士荀詵谏,休茂杀之”,胡三省对此注解:“侍读博士,授诸王经者也”。这说明该官职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可能参与政事谏言。

三、发展演变

  1. 南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教育皇室成员的学官存在
  2. 唐宋时期:职能扩展为翰林院侍读,服务对象扩大到皇帝本人
  3. 明清时期:演变为翰林院常设官职,品级逐渐规范化

四、与相关官职的区别

与普通博士官不同,侍读博士具有更强的服务皇室特性,其选拔标准除学术造诣外,还需具备政治敏感度。与侍讲学士相比,侍读博士级别较低,更侧重经典讲解而非政事顾问。

该官职的设立反映了古代中国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经学教育维护皇室成员的治国能力。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半边天襃册备身刀倍招表帅臂鹰才难采香路策括长驱直入长行局触点词指翠旗摧折黛怨德尊望重独具只眼访事员逢入京使福善广播卫星地面站广肆含頳合法性合缝红虫化鸱为凤佳宾近弼经总制钱駃马宽贷李白桃红粝饭流脓鲁殿灵光蔑尔縻漫奶娃篷篙前所未有浅庸旗志扫定神照爽逸顺期树汁四不拗六它界探勘填债庭臯玩令危季吴关乡贯闲厩使豨苓